走出劇情:你敢不敢這樣活著

愛美食、愛讀書、愛旅行

愛一切平凡生活中美好的溫暖瞬間!

走出劇情:你敢不敢這樣活著

今天又是讀書筆記的日子啦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叫《走出劇情》,這是一本側重自我心理認知的書,閱讀這本書重要的不是文字記錄,而是心理體驗和認知,所以這本書準備只分享2篇讀書筆記,自己的劇情,自然要自己去認知才會有深刻的體悟。

有時候,並不是外物對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為自己的人生設定了限制。有時候是不自信,有時候是盲目自信,更多時候則活在自己架構的世界裡。

你敢不敢這樣活著——對自己不再有任何要求。

你就是你,你不是他人定義的你。

這本書就像是一面鏡子,透過對映,看見真正的你。

本書作者李雪,心理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微信公眾號“初心心理”,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詳解母嬰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

著有暢銷書《當我遇見一個人》。

走出劇情:你敢不敢這樣活著

全書結構

走出劇情:你敢不敢這樣活著

我們的劇情

什麼是劇情,劇情為何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呢?

劇情是我們內在關係模式的對外展現

心理學所說的內在關係模式,即是我們內心的劇本。劇本里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間的基本關係模式已經設定好。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存在著許多劇本。這些劇本是童年經歷內化到心裡形成的。在生理上,它們已經形成腦神經迴路,成了細胞記憶。所以,我們成年後的人生,大多也是照著劇本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那些熟悉的體驗。

劇情裡沒有真實的愛與恨

劇情裡沒有真實的愛與恨,我們便無須再糾結於過去劇本里的愛恨糾葛:沒有什麼需要被證明,也沒有什麼需要去原諒。

心理學說,放下頭腦中的劇本,試著去看見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對方。當我們彼此看見的一剎那,愛就發生了。

劇情套路

親子關係:

父母經常跟孩子說:我為你付出了一切,我活著都是為了你,這點兒小事你都不聽我的?“

面對這種付出感特別強的父母,孩子會感到內疚,繼而憤怒,特別想衝著父母大喊:求求你們,不要再為了我,請你們為自己而活好不好?

父母聽到孩子如此“絕情”的吶喊,心裡也會特別委屈:你這狼心狗肺的東西,我為你做了這麼多,我還錯了嗎?我真是命苦!

這一劇情就是利用道德資本使對方感到內疚,然後利用內疚來控制對方的經典套路。

夫妻關係:

男人脾氣溫和,特別寬容,好像對什麼都沒有意見,怎麼著都行。

當衝突發生時,男人會迴避衝突,沉默不語,而女人脾氣則越來越大,情緒越來越激烈,說話嗓門特別高。所有人都說女人是悍婦,“也就她丈夫脾氣那麼好才受得了她”。

男人也會指責她:你怎麼總惹事,總有那麼多情緒,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看看,就是你,讓我們家矛盾重重,不得安寧。

這一劇情就是男人拼命地壓抑自己內在的攻擊性,反向形成一個表面溫和寬容、對什麼都不在乎的人。而女人卻把男人的不成熟承接了過來,去扮演它,導致脾氣越來越大,為一點兒小事爭吵計較。

允許每個人如他所是

當我們陷入套路中時,可以問自己:

我為何會陷入這個劇情?

為何總是扮演對方劇本中的角色?

如果一個人會陷入別人的劇情,一定是因為他內心也有一個類似的劇本。

想從自我的劇情中解套確實很不容易,因為童年潛意識中的劇情套路不僅是心理層面的,甚至是生理層面的。就像河道已經被水流衝擊形成,新匯入的水都會按照原有河道流動。水是我們的情緒感知,河道則是慣性劇情。

重要而艱難的功課是——允許。活在真相中,承認真相,允許每個人如他所是。

這就是界限,界限即自由。當我們能夠尊重每個人的界限時,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如果我們真的想幫助對方,方法一定不是進入對方的劇情去扮演角色,或者硬把他拽出來。我們能做得最好的幫助就是尊重他,如他所是,活好自己。

做自己的解套人

作者在書中講:當人的內心痛苦大到難以忍受的時候,就會追求心理成長,參加各種課程。這對成長幫助很大,但也會導致走彎路,比如向外尋求精神支柱。

為什麼明明是幫助自我成長的修行,卻讓我們走上了彎路呢?

是因為在成長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忽略兩類陷阱:

第一類:威脅

很多心靈導師會用恐嚇的方式告訴你:要是不與父母和解,你就無法擁有好的親密關係,影響財運,還會給下一代造成危害。

自我欺騙,不活在當下的真相中,才會給下一代造成危害。

允許父母按照他們的意願過一生,允許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過一生,就是對父母、對自己最大的慈悲。

第二類:讓自己變得更正確

如果一個人透過某個流派的修行學到了很多正確的道理,這些道理又讓他覺得自己更加正確,看別人處處有問題,那麼他就走上了歧途。

心理學理論只是個工具,這個工具如果用得好,可以藉助它來認識自己;如果用來教育別人、要求別人,就會變成自我防禦,變成豪華監獄。

解套是一個身心共同淬鍊、涅槃重生的過程。大部分人做不到一念成佛,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覺知來改變。

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下一篇分享身為媽媽如何走出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