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智慧」智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記得在大學心理課上,心理老師出示一張有趣的圖片:

「禪宗智慧」智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老師問我們,從圖片中看到了什麼?

我和絕大部分同學一樣,看到的都是蒼勁的樹枝。

當老師提醒再仔細看時,我們才看到一個嬰兒。

老師說:“其實這個嬰兒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往往更容易看到自身以外的東西,而忽視自己本身。”

當時對於老師的話,我是懵懵懂懂的。

步入社會,歷經數年的摸爬滾打後,我才更深刻領會老師說的。

同事家買了更大的房子,朋友換了新車,鄰居家的小孩兒怎麼那麼優秀,為什麼我沒遇上可以讓我“躺平”的父母……

誠然,我們更容易看見他人擁有的東西,而忽視自己的,為了追求外在的東西,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

看來,一個人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看不見自己。

「禪宗智慧」智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1、看不見已有的幸福;只會讓煩惱叢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人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僅此而已。”

人往往最愛犯的錯誤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總是抱怨自己為什麼不能像別人那樣有福氣。

有個同事隔三差五就會吐槽一下公公婆婆帶娃的不合理。

同事的兒子2歲半,正是調皮好動、探索欲強的時候。

每次上班前,同事都會叮囑公婆一定要帶孩子去室外活動一下,最好1個小時左右。

可是她的公婆沒有一次能讓兒子玩暢快,玩個半小時,就帶孩子回家了。

公婆的解釋是他們都是70多歲的人了,孩子跑起來太快,實在是追不上,擔心孩子磕了碰了,才每次都提早回家。

為此,同事沒少生悶氣。

她憤憤不平地對我們說:“怎麼我就不能像人家那樣,有又多金又年輕的公婆呢? 要不是因為我爸媽看孩子太累了,我真不想讓公婆過來看,一天都不願意!”

另外一個年長的同事安慰她說:“有爸媽和公婆輪流給你帶娃,已經很幸運了。想當年,我爸媽身體不好,婆婆過世早,女兒2歲就被我送進全託班了,想想都心疼。”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總是不知足,總以為自己是最不幸的那個。

人活一世,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人有,但只是少數。

絕大多數的人,不可能佔盡所有的好處。

正如楊絳所說:“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一個人最愚蠢的做法,莫過於站在自己的煩惱裡,仰望他人的幸福。

「禪宗智慧」智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想起電視劇《產科醫生》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曲蘭感情上出現危機,與媽媽發生爭執離家出走,她感覺自己成了世界上最慘的人。

當何晶讓她聊一聊自己時,她一臉悲慼地說:“我的生活就是索然無味,爹不親孃不愛的,我就是生活在困惑和失敗中。”

但在何晶的眼中,她漂亮又聰明,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當何晶說出自身情況時,她大吃一驚。

原來,何晶在工作中犯了一個大錯誤,現在處於停職階段。

何晶從小沒有爸爸,經常被其他孩子欺負,現在身上還留有那時的傷;媽媽一個人把她帶大的,如今媽媽又得了癌症。

每個人的生活,表面上光鮮亮麗,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酸楚。

實在沒有必要緊緊抓住自己的不愉快,迷失在煩惱的漩渦裡。

卞之琳有句詩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我們要看見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仰望他人的幸福,要堅信,我們就是自己的風景。

放大生活中的小確幸,縮小不如意的小插曲,煩惱自然不會如雜草般叢生。

「禪宗智慧」智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2、看不見難填的欲壑;越追尋越痛苦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它的爬行速度並不慢。

後來,蜈蚣發現羚羊、梅花鹿等有腳的動物跑得比它快,心裡鬱悶極了。

於是,它向上帝祈求:“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它的請求,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面前,讓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把這些腳一隻一隻貼到身上,從頭貼到尾,直到沒有地方可貼才停止。它看著滿身是腳的自己,甚是滿意,以為它現在可以像箭一樣飛了。

可是,它跑起來時才發現,這些腳噼裡啪啦各走各的,它根本無法掌控,只有全神貫注,才能使這些腳不再相互磕絆而順利前行。

如此一來,它的速度反而比以前更慢了。

過多的慾望產生時,就像張開一張血盆大口,再多的東西都無法填滿。

多數時候,人們急於追求的,不但不會滿足於自己的初衷,反而是更大的負累。

「禪宗智慧」智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三國演義》中的張松博學能言,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他本是益州牧劉璋的手下,劉璋很器重他,給他較高的職位,每次出巡都有專車接送。

可他覺得劉璋能力有限,成不了大事,實在配不上自己的才華。

如果能另謀明主,肯定能獲得更大的賞識,做更大的官,拿更多的俸祿。

於是,他建議劉璋派人去和曹操搞好關係。

劉璋派他前去,他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樂不可支。

沒成想,氣勢正盛的曹操因其醜陋的相貌,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

被曹操拒絕後,他轉而瞄上了劉備。

回到益州後,他規勸劉璋與劉備交好。他準備先接劉備入蜀,再將益州獻給劉備。

為了換取高官厚祿,他手繪地圖,把益州的山川險要、兵器庫府、兵力部署等軍事機密一一報告給劉備。

劉備為了掩人耳目,做出離開益州的假象。

不明所以的他唯恐劉備離開,寫信挽留。

不料書信落入兄長張肅之手,他賣主求榮的行徑再也藏不住了。

張肅恨他為一己私背信棄義,將他告發。

最終,張松落得個被殺的結局。

「禪宗智慧」智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亞里士多德說:所謂奴隸,就是慾望戰勝理性的人。

一個人如果不懂剋制,即使他再有聰明才智,也會被慾望牽著鼻子走。

煩惱與憂慮,便如影隨形,到頭來才發現,不顧一切追求的不過是一場空。

所有費盡心機換取的名與利,都只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3、看不見自己的內心;努力也是徒勞

楊絳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心境面對,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登陸月球的人,除了我們熟知的阿姆斯特朗,還有奧爾德林。

在慶祝成功登月的記者會上,有個記者問奧爾德林一個特別的問題:“由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第一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

奧爾德林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

奧爾德林風趣又有風度的回答,贏得了最熱烈的掌聲。

詹姆斯·奧本海姆說:“愚蠢的人,從遠處尋找幸福;聰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幸福不只是一種狀態,還是一種能力。

幸福力強的人懂知足不比較,總能看到自己擁有的東西,內心安然自得。

人活一世,有時煩惱不請自來。

遇事,不汲汲外求,反諸求己,會有另一番景象。

樊登在初入央視工作的那幾年,也曾遇到人生的困境。

那時節目不太好做,他因為擔心節目有可能會被停掉,整日惴惴不安。

並且還惦記著還房貸,整個人很緊張。

那種痛苦和焦慮讓他無所適從,他開始向內求索,試圖找到出口。

他把目光投注於書籍,給他極大指引的一本書是《論語》。

論語當中有一句話深深打動了他——“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

樊登說:“在很多處境下,只要想到這句話,自己就會立刻放鬆下來。不要整天擔心房貸的事,先努力追求個人提升,讓自己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當坎坷來臨時,不仰天悲慼,不妄自菲薄,而是躬身自省,你想要的終會與你不期而遇。

「禪宗智慧」智慧的人,從腳下根植幸福

4、看過這樣一句話:“使我們不快樂的,都是芝麻小事。我們可以躲閃一頭大象,卻躲不開一隻蒼蠅。”

世間一切喜怒哀樂,都源於自己內心。

心緒亂了,萬事皆苦;心若平靜,煩擾散去。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行色匆匆,很少有人會放慢腳步,停下來審視自我,關照內心。

其實,我們都有一方心靈後花園,需要勤勞的園丁定期打理,才不會讓慾望的藤蔓肆意瘋長,不會讓心田上的百合花孤芳自賞,我們自己就是那個最好的園丁。

看見自己的幸福,收穫平和與閒適;

看見自己的慾望,收起追逐的腳步;

向內求索,關注內心,才能過一種知足自在的生活。

認同我的的觀點請點個贊,轉發分享給身邊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學會捨得的智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