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出者愛進,福往者福來

愛出者愛進,福往者福來

“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王陽明

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叛亂,時任贛南巡撫的王陽明手裡既沒有平叛的兵權也沒有平叛的御旨,打倒朱宸濠的叛軍對他來說不是責任也不是義務,但是他卻毅然挑起了平叛的重任,為的不是別的,就是為了報國救民,為的就是使千千萬萬的無辜百姓免受硝煙戰火的蹂躪和摧殘。也正是因為王陽明對於百姓的愛和付出,當他義旗高舉的時候在短短十幾天內就獲得了眾多百姓的支援。平叛後,智勇雙全的王陽明也自然受到了黎民百姓的愛戴。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為他人奉獻善心,為社會造福祉,他人和社會定會以善回報於我們。這就好比因果迴圈,我們種下了什麼樣的因,也將會收穫什麼樣的果。

人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不明白仁愛的道理。往往忽視了自己也是需要付出的,而去一味地尋求結果,結果只會導致不分青紅皂白地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沒有得到幸福和快樂。福往與福來間,我們都要為自己的舉動負責,因果之間不只是簡單的報應關係,而是一種對責任的深化。如果心中有愛,胸中有福,不是一人獨享,而是與人分享,那人生又有什麼苦惱可言呢?

孟子在與鄒穆公對話時,引用了曾子的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都是因果報應的觀念。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開這個因果律。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結果不

從它的原因生成,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福往者才能福來。關於因果之緣的古今軼事,實在不勝列舉。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岐山有一個王室牧場,飼養著各種名馬。有一天幾匹馬跑掉了,管理牧場的牧官大為驚恐,因為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斬首。牧官四處尋找結果在山下附近的村莊找到了部分疑似馬骨的骨頭,心想,馬一定是被這些農民吃掉了。牧官大為憤怒,把這個村莊的三百個農民全部判以死刑,並交給穆公。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於是帶領這些農民向穆公報告說,這些農民把王室牧場裡的名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們死刑。穆公聽了不但不怒,還說這幾匹名馬是精肉質,就賞賜給他們下酒。結果這三百個農人被免除了死刑,高興地回家了。

幾年後,秦穆公與晉惠公交戰,陷入絕境,士兵被敵軍包圍,眼看快被消滅,穆公自己也性命堪憂。這時敵軍的一角開始崩裂,一群騎馬計程車兵衝進來,靠近秦穆公的軍隊協助戰鬥,這些人非常勇猛,只見晉軍節節敗退,最後只得全部撤走,穆公脫離險境。到達安全地點後,穆公向這些勇敢善戰計程車兵表達自己的謝意,並問他們是哪裡的隊伍。他們回答說:我們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馬,而被赦免死罪的農民。

秦穆公的善舉最終獲得了好的回報。因果也就是這個道理,一念之善救人救己,人生就是如此。一個人在其漫長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為明天埋下了伏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們撒下的一粒種子,在時光的滋潤下,那些種子慢慢生根、發芽、抽枝、開花,最終結出屬於自己的果實。我們自己所種下的因,遇到適合的條件就會產生一個結果。在這個世界上,因果自有定,做人不執著,不自私,不佔有,為而無為,所得與所想,雖常不一致,但皆由人自己製造。

我們種了什麼種子,自然結出什麼果子。善得善果,惡得惡果。

世間的愛就猶如這因果一樣可以迴圈。愛,給予別人,不見得有直接的回報,但最終也會迴圈到自己身上。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去關愛別人,那麼最終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愛護。

愛出者愛進,福往者福來。世間的愛與福皆在這因果當中,等著我們去播撒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