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劇情:付出感,婚姻關係的墳墓

今天分享的還是《走出劇情》,說好只分享2篇的,怎麼又來1篇呢?

人生除了父母和子女的劇情,當然還有夫妻關係的劇情,如果不分享這一篇,感覺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就不夠完整。

當然,這仍然只是從我的角度來理解的全書精華。

走出劇情:付出感,婚姻關係的墳墓

付出感,是親密關係的殺手

現實中常見這樣的劇情:我為這個家庭付出那麼多,他卻背叛了我。

也常有類似“當代陳世美”的新聞出現:妻子辛苦賺錢養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讀書,熬到丈夫畢業,丈夫卻出軌,甚至要求離婚。

不管是痛罵還是批判這樣的人,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3個問題:

1、到底是什麼在維繫兩性關係?

兩性關係,又叫親密關係。為什麼是親密關係,而不是責任關係、付出關係、義務關係?顧名思義,維繫兩性關係最重要的是親密感。

2、親密是什麼?

是兩個人之間彼此有呼應,情感能量可以流動的狀態。當妻子說想吃蘋果,丈夫立刻呼應,開心地把蘋果遞來,這就是親密。

3、是什麼阻礙親密,讓許多婚姻變成“非親密關係”?

親密的能力,天然源於童年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母嬰關係。歷史和社會文化的原因,比如產假過短、隔代撫養、科學哺乳、定點入睡、睡眠訓練等,導致了一批又一批精神上的“失聯孤島”

失聯的孤島:

因為過早失去親密依戀體驗,成年後也不知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於是隨之發展出各種策略,心理學上叫作“防禦機制”,以避免在關係中被拋棄。

女人常見的防禦機制是:

我要努力照顧家人,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此外,常見的防禦機制還有:我若可愛性感漂亮,就不會被拋棄;我若高學識有涵養,隱忍剋制,就不會被拋棄;我若足夠弱小,楚楚可憐,依賴對方,對方就會照顧我,不會拋棄我。

案例:辛苦資助丈夫讀博,最後卻被丈夫背叛,並起訴離婚的溫州林女士。

法庭上她的丈夫哭訴了很多婚姻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細節上他感覺被妻子全家瞧不起。這些痛苦感受之前都被寫進信裡,林女士看了卻跟沒看過一樣,為什麼呢?

林女士的回答是:我平時忙著照顧家庭,沒有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記了。林女士的潛意識信念是:我只要不斷辛苦付出照顧家庭,就能維持這段婚姻。

真實的丈夫從未嫌棄林女士的付出不夠多,而是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溝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潛意識魔咒控制的妻子,聽不見也看不見丈夫的真實需要。

當一個人在關係中不斷犧牲自己、辛苦付出,會累積越來越高的道德資本。道德資本像一座堤壩,攔截了愛和親密的流動;道德資本越高,關係越趨近死亡。付出感必然伴隨怨氣,付出越多,怨氣越重。

成年人之間,不存在拋棄與被拋棄,只存在合適與不合適。無須再去討好對方,只需要盡情為自己創造豐盛、親密、流動的人生體驗。

我們可以選擇,是活在為別人付出的妄想牢籠裡,還是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走出劇情:付出感,婚姻關係的墳墓

婚姻的底線

婚姻的底線在於兩個人在一起開不開心。

不開心的婚姻容易讓女人的面容越來越憔悴,精神長期抑鬱,生命力和創造力日漸衰退,而且越衰退就越不敢離開這段婚姻。

而男人在不開心的婚姻當中,雖然也不會快樂綻放,但卻不一定會隨之枯萎。

男人喜歡女人像一個楚楚可憐的索愛小孩,同時又瞧不起她、鄙視她:“你能不能獨立一些,不要煩我?”男人把這種無助感扔給女人,讓女人覺得自己很難獨立和強大。

女人扮演無法掌握命運的弱者,哪怕自身條件很好,還是會變得越來越無力。

如果女人從夢中醒來,像戒毒癮一樣戒掉向外索愛的癮頭,便可以獲得真正的自尊和自由,她和男人的關係也許會變好,也許會結束,而結束的原因恰恰是因為男人還活在舊有模式中。

走出消耗自己生命力的關係,這個過程可能會遭遇很多痛苦,可能會經歷一段恐怖的不存在感、重度抑鬱等,什麼糟糕的感受都可能發生。

一旦我們不再向一個愛無能的人索愛,不再向外尋求自己的生命支柱,那麼內在的力量就會逐漸迴歸,熱情、創造力、感受力會在我們身上覆蘇。

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有自尊和自由去創造真正溫暖有迴應的關係。

什麼是好的關係

一個小故事:

有一種婚姻關係,無論外在看上去多麼美滿,實際卻讓人痛苦不堪。這就是婚姻中的一方或者雙方有著脆弱的自戀,把捍衛自戀當作第一重要的事情。最典型的表現形式就是總在區分對錯,更準確地說,總在捍衛自己是對的,證明對方是錯的。

一對夫妻準備上床睡覺,床頭放著飲水機,妻子撒嬌要丈夫倒杯水給自己喝。丈夫倒了水,但遞杯子的時候表情麻木、動作僵硬。妻子又撒嬌要丈夫“熱情地倒水”,丈夫突然憤怒了,責怪妻子索求無度、自私、懶惰……

妻子被貼上一大堆標籤,心裡很委屈:我就是逗樂一下,怎麼就變成十惡不赦的壞蛋了?

這個丈夫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經營一個有互動、有迴應的親密關係。當妻子要他倒水時,他無法感知這是一種關係互動,是夫妻間表達親密的一種途徑,而把它評判為是妻子自私、懶惰地索取,是對自己的剝削,“我已經忍氣吞聲地給她倒了一杯水,她居然還不知足,還想要更多,實在太可惡了”。

如果一個人在乎自己的正確,遠遠勝過在乎真實的關係和活生生的感受,那麼他的心理發育水平註定無法建立滋養的親密關係。

解法:

如果一段關係總讓你覺得自己是錯的,讓你越來越不敢發出真實的聲音,那麼這肯定不是好的關係。

好的關係,不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而是無論自身帶著什麼樣的問題,它都不會讓你感覺自己不好,兩個人可以一起面對、一起成長。

我們人生中的劇情不只是父母、親子和夫妻這三類,還有人際關係、個人成長,人格健康、心智成長等很多方面,這些在這本書都有詳細的解讀,如果想真正看清自己,建議不妨好好讀一讀這本書。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次讀書筆記分享了,本書其他筆記分享如下:

走出劇情:你敢不敢這樣活著

走出劇情:不要讓自己的劇情成為孩子一生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