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出頭的椽子先爛”是句老話, 它的寓意是在告訴人們,不可鋒芒畢露,否則就會引來災禍。這句話反映了客觀事實。一年四季,風吹雨淋,年復一年,日久天長,出頭的橡子先爛是自然而然的。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然而,在社會生活中這類事情也是屢見不鮮。大家在工作、學習中或多或少都會嚐到“出頭的椽子先爛”的滋味。有的人工作成績突出受到上級的表揚、獎勵,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上級表揚和肯定這個人的工作是要引導大家向這個人學習。但事與願違,這種表揚、獎勵往往搞得這個人很尷尬:風言風語、冷嘲熱諷會隨之而來,甚至有人還會顛倒黑白向受表揚的人放冷箭、潑髒水。搞得誰也不願意再出頭,只能是隨大流得過且過了。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一個人事業有成、春風得意,難免鋒芒畢露。若不知收斂,一味賣弄乖巧,要小聰明,甚至逞強鬥勇,定會傷及上下左右,招致詆譭誹謗,最終落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下場。如果內斂點,大智若愚,藏巧於拙,如孫臏裝瘋賣傻、司馬懿裝傻充呆,不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為最後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因此,韜光養晦,內斂一點, 也未嘗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有才華的人必須把保護自己也算作才華之列。一個有才華但不會自我保護的人,會使才華過早地埋沒,而不能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有一 位男 子因與人結怨而處境困難。許多人出面當和事佬,但他句話也聽不進去, 最後只好請了外村比較有權威的一個名人出面,為他們排解糾紛。他晚上悄悄地造訪那名男子,熱心地進行勸服。終於,對方逐漸讓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會為對方的轉變而沾沾自喜,但這位勸解人卻不同。他對那位接受勸解的人說:“我聽說你對前幾次的調解都不肯接受,這次很榮幸能接受我的調解。不過,作為外地人的我,卻壓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們的糾紛,這實在是違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這次就權當我調解失敗,等到我回去,再有當地的有威望的人來調解時你才接受,怎麼樣?”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這種做法實在是異於常人,細想起來真是一種使自己免遭眾人嫉恨的明智之舉。既保護了自己,又留下了為人稱道的美名。誰能說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較起來,那些極力顯示自己才能的人,不過是小聰明罷了。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常言道:“一瓶水不滿,半瓶子醋晃盪。”一個有真才實學的有智慧的人絕不會自我誇耀,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態度,否則最容易招致周圍人的嫉恨,因此先人也就有了“良賈深藏若慮,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名言。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俗話說,“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採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志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 切,不可一世,否則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都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已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還是收起你的鋒芒。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舊時是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時,各路英雄會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 個有能耐。 為首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廝殺功臣之事,所謂“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並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下一片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劉備死後,阿斗繼位。劉備當著群臣的面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麼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 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尹” 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

做人一定不可“鋒芒太露”

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的成功,卻為自己埋下了危機。所以做事不可鋒芒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