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有了道理,“以貌取人”便有了依據

懂一點心理科學知識的人都相信“相由心生”是有道理的,因為表情行為是相貌的重要組成,人的內心情感世界總是不由自主的透過面部表情展露出來,長此已久便形成了一種固化了的面容狀態。一個人的生活狀態,例如:職業、經歷或心存善惡等,均能從其面容中對應出具體的標註來。這裡所說的“相”指的是精神層面的內容,所謂的美與醜也並非只是生理上的概念,但絕對有關聯,因為人的相貌年輕與否,與生活經歷有關鍵,與心情開朗,不糾結有關聯。善良的內心從外表上也是能看得出來的,那就是人們所說的慈祥友善和舒展柔順的面容,反之,壓抑、糾結與仇惡嗔恨等內心情緒所表現出來的,則是另一種內容形式。

1、科學依據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相由心生”是科學的概括與總結,因為人的心理層面是:意識形態及行為表現指令的形成與實施主體,一切在外行為及變化內容均受此影響。相貌中的資料資訊皆源於心理層面,所以,對應採集、分析和解讀也是心理科學的專項技術手段。

2、表情符號

從人的面部表情來講,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是為表達心理層面內容而付諸的,內心的數字程式程式碼與面部表情是相互對應的,只要人們的心理知識達到一定程度,洞察心理根本就不是什麼疑難問題。

3、向心力

所謂的“相由心生”指的無非就是:長期的心理狀態必然生成面部表情的固有內容,所謂的“長期”指的就是一種定向性。因為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定式的,這種定式就是思維模式,長期的思維模式的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向心力。如果人的內心向心力出現偏差,自己根本沒有能力瞬間改變過來,只能靠時間來慢慢的進行矯正。當人的面部表情出現改變時,就說明人的內心已經改變在先了。

傳統的說法是“不可以貌取人”,現在看來這種說法還是有紕漏的,因為人的面部表情和行為舉止,包括衣著風格等,均是內心世界,意識層面的外延表現。所以,別說是以貌取人了,就是以衣著取人,那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資訊採集得是否精準罷了。

“相由心生”有了道理,“以貌取人”便有了依據

“相由心生”有了道理,“以貌取人”便有了依據

“相由心生”有了道理,“以貌取人”便有了依據

文章原創,圖片源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