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人際關係差?是為什麼呢

本週讀物《被討厭的勇氣》,看書名以為是某位雞湯博主的雞湯文彙總,開啟一看,其實是哲學家阿德勒(代表作《自卑與超越》)思想的對話版。我邊看邊發出wow~的感慨,居然可以這麼解釋?為什麼不能這麼解釋,一起來wow~吧

世界很簡單,不幸是自己臆想的結果

人並不是住在客觀世界裡,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覺得不幸的人就像透過墨鏡看世界,這樣看到的世界理所當然會變暗。此時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鏡,而不是感嘆世界的黑暗。

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沒有影響。如果有,那也是我們賦予的,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自卑?人際關係差?是為什麼呢

這麼說有些抽象,舉幾個例子:

日劇如《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我的事說來話長》裡經常有家裡蹲的死宅,死宅成為死宅之前也都是(嘗試過)工作過的,但由於反覆面試被刷/職場霸凌等經歷,讓他們產生了“不出門”的目的,之後才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製造出不安或恐懼之類的情緒。

人都有發火的時候,發火是先有了透過大發雷霆來震懾別人的目的,然後才有了發火這個“手段”。

職場上常常遇到討厭的傢伙,其實是先下定了不好好工作的決心,才“製造出”了一個討厭的他/她,而不是因為無法容忍這個人身上的缺點。

自卑是因為害怕受傷害

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性普遍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繼而有了普遍的欲求。可以將這種欲求簡單理解為“希望進步”或“追求理想狀態”,目的是引起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

人如果長期處於追求理想狀態而不能的情緒中,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儘量避免在人際關係中展露本真的自己,因為沒有暴露也就沒有傷害。

要知道,在人際關係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害,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

自卑?人際關係差?是為什麼呢

如何彌補自卑感?

透過努力和成長彌補欠缺的部分,但這需要勇氣和決心。如果一直保持“現狀”,那麼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及其結果可謂是輕車熟路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想辦法應付過去。

比如因為胖而自卑,不敢和心儀的人談笑風生,要想改變這種自卑,運動+減肥就好了嘛。為什麼減肥成功的例子很少?因為維持現狀是一個很好的理由:我太胖了,所以我做不到走上前去,和那個優秀的他/她聊天。因為一直沒有行動,所以也沒有了被拒絕的風險。

我們不需要外界的肯定

希望被表揚或者反過來表揚別人,這是一種把人際關係理解為“縱向關係”的證明,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做出的評價”。

縱向的人際關係中必不可少地存在“競爭”,有競爭的地方就會分勝負。處於競爭中的人會一刻不得安心,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一直對他人懷有猜忌。

好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呢?感受到我對共同體有價值。能夠認為“自己有價值”,我就能接納自己並建立起直麵人生課題的勇氣。對別人寄予關心、建立橫向關係、使用鼓勵法,這些都能帶給自己“我對別人有用”這一實際感受。

工作狂是一種失衡

個體想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對人際關係。人生課題分為三類:

工作課題:

是一種不得不建立的關係, 門檻也最低;

交友課題:

指脫離了工作的更廣泛意義上的朋友關係。正因為沒有了工作那樣的強制力,所以更加難以開始和發展。

愛的課題:

人生課題的第三層,包括親情和友情。

工作並不僅僅指在公司上班,家庭、育兒、對地域社會的貢獻,都是工作。公司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慮公司的工作,是一種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

哪有什麼標準,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的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反過來,幸福之源也來自於人際關係。

把對自我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

自我接納:

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他者信賴:

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他者貢獻:

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工作就是典型代表,工作不僅僅是賺錢的手段,我們透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進而獲得自己存在的價值。

人際關係不順的真正原因在於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而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並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

“我對共同體有意義”這種想法就足以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是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