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矛盾不是光做和事佬

看過港片的朋友大多對這樣的場景有印象,兩幫人來勢洶洶地圍著一張餐桌,兩位老大互相怒視著對方,氣氛極其緊張,這時和事佬會說“大家都是為了求財嘛!和氣生財,和氣生財!”

這個和事佬充當了很重要的角色,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會充當下和事佬的角色,但很少有達到我們預期效果的,甚至還會造成雙方更大的矛盾。

有什麼方法能讓雙方都相對滿意呢?

調解矛盾不是光做和事佬

如果你看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你就知道“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費雷德·阿德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叫作“課題分離”:

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僅此而已。

阿德勒認為,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從阿德勒的這段文中可以瞭解到,人們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簡單理解就是缺乏“邊界感”。想要調解矛盾,最好的方式是清晰自己和他人的“邊界感”,將雙方引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因此,脫不花給出了下面這個公式:

調解矛盾=處理情緒+重建目標+最小改善

處理情緒,以及不止一次提到情緒的問題。更何況在兩個人在鬧矛盾時,大腦會被情緒所裹挾,無法用理智思考。因此,在調解矛盾的第一步是處理對方的情緒,當情緒平復後,背後的事實才會浮出水面。

重建目標,實則是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把對方從情緒拉到目標中來,讓對方逐漸恢復理智。

最小改善,是為了讓對方恢復到原來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公式,那具體該怎麼做呢?

我總結了下面幾個步驟:

第一步,接納對方的情緒,引導對方儘可能地傾訴。

第二步,製造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用來描述在同一時間有著兩種相矛盾的想法,因而產生了一種不甚舒適的緊張狀態。這個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清楚當下的情緒是沒有價值的。

第三步,調整目標。

第四步,設定最小化行動。

舉個例子,前幾天,我們家兩個小朋友因為游泳的事情吵了起來,姐姐覺得這星期爺爺帶弟弟去遊了三次,自己才去了一次不公平!我就把女兒拉到她的房間對她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游泳的是很生氣。

她說“是的。”

然後巴拉巴拉說了一大通!

然後,我說:“你是真的想去游泳還是為了覺得你們倆應該公平呢?”

她說“我想要公平。”

“那你認為這樣吵架能得到公平嗎?”

她說:“不能,但我心裡不舒服。”

“那你覺得怎麼樣你覺得就公平了呢?”

她想了想說“至少也要有一次我有,他沒有的事情。”

“你能舉個例子嗎?”

“比如,給我買個冰淇淋,他不許吃。”

“那好吧,你先把作業做完,我等會就帶你一個人去麥當勞買個冰淇淋,怎麼樣?”

她說:“好!”

然後,開心地做作業去了。

再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做第一步,接納對方的情緒,引導對方儘可能地傾訴時,一定要注意不能採用詆譭另外一方的方式。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你的那些話傳到那人的耳朵裡,會給他人造成背後說人壞話的印象。

調解矛盾不是光做和事佬

設想下面這個場景,你的另一半因教育孩子的理念問題跟你的朋友起了爭執,你將會如何調解他們的矛盾呢?請你針對其中一方設計一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