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勤儉興家

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勤儉興家

今天我們來談談勤儉興家。

一個家要想興旺發達,既要靠勤奮,也要靠節儉,二者缺一不可。

我父親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從前有戶人家,老人在的時候,生活過得殷實,一家人都在忙,生活也算富裕。人老病死,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這家的老人年齡高了,身上疾病也多了,到末了話也講不利索了。在他快要斷氣的時候,他招手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抬手指著牆上掛著的“勤儉”匾費了好大的力氣說,那是咱的傳家寶,一定要珍惜。話剛說完,他頭一歪,再也沒有醒過來。

兩個兒子也算孝順,在把父親殯葬以後,謹遵父親的教誨每天日出而作,生活是量入而出,日子過得一樣不差。

後來,兩個兒子各自成了親,組建了家庭,也就有了分家的念頭。本沒有矛盾,一切都好商量。臨了看到牆上懸掛的“勤儉”匾,想到父親臨終的遺言,兩兄弟商量,父親說了,這是咱家的傳家寶,我們把他分了各自珍藏吧。就這樣,一塊匾分成了“勤”和“儉”兩塊,弟兄兩個各執一塊。

老大把“勤”掛在堂屋的中央牆上,恭恭敬敬地照著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門勞作,天黑沉了才回家。一整天的勤奮努力,也不知道累。家裡漸漸殷實起來,房子翻蓋了,家裡置的物件也多了,衣服也華麗了,吃的也講究了。真的是能掙也能花。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場大病讓老大再也幹不了了,可治病還要花錢,錢在哪裡?因為只知道掙,不懂得節儉,掙了也花了,家裡並沒有留下多餘的錢。為了治病,只好挑莊賣地,家裡的物件買進又賣出,又變得一貧如洗。

這天,老大在自家門口蜷縮著身子曬太陽,看到從遠處走來一個佝僂著身子的討飯人。正想起身躲一躲,那討飯人的求助聲讓他又磨轉了腰,搭眼細看,這不是我家老二嗎?弟兄兩個相互對視,眼神中都是驚歎:咋都成了這樣?

弟兄兩個坐下來頭碰頭的討論,原來我們過得都可以,為啥現在成了這樣?

老大說,我是按照咱爹匾上的去做的,一刻沒閒著,不成想,一場病又讓我一貧如洗,到現在病也好的不利索,想幹也沒了能耐;老二也感嘆,我也是按照咱爹匾上的話去做的,啥都不敢花,一個錢掰成兩半花,還是沒剩下!咋回事呢,難不成這傳家寶有問題?當年咱爹領著我們幹,即使遇到他躺床臥枕那麼多年,我們家也沒有敗過,今天咋就變成這樣了呢?

前思後想,弟兄兩個一拍大腿說,爹說的傳家寶沒問題,是我們理解錯了,這“勤”和“儉”不能分!我們兩個應該把分開的匾合起來,認真照著做。

後來,他們各自做了一塊“勤儉”匾在自己家裡高堂懸掛並照著去做。觀念變了,思維變了,他們的生活也就越來越好了。

我媽媽也常教誨,在一個家中,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這句話形象地告訴我們,男人要像耙子一樣勤奮耕耘,要從外面往家裡摟,而在家的女人就要像那錢匣子存得住。雖然爸爸講的是故事,媽媽說的是生活哲理,但是都在告訴我們,要想興家必須勤儉。

我身邊就遇到過一個反面的例子。

這家男人,學歷不高,但是聰明,十年前憑著有眼色的機靈勁學會了看施工圖紙,經常攬一些小工程做。那時候掙錢就像水往家流,一個月掙上幾萬、一年弄上幾十萬真的是不成問題。

有錢了,汽車買上了;有錢了,家裡的女人輕鬆了,上午搓麻將,中午開車去城裡飯店吃飯,下午在城裡逛街,傍晚吃過飯再回家。這樣的日子,家裡的女人不是一天,一年四季;不是一年,二是連續2年多。

後來,國家政策調整,小作坊式的生產不允許再發展了,而大工程的複雜性是這家男人不能勝任的,只能靠為別人打工謀生。這樣一來,家裡自然斷了生活來源。這家女人進城吃飯的習慣不能有了,但還是隔三岔五的到城裡去吃;穿衣也不再那麼講究了,也不見得穿金戴銀。重要的是村裡都在搞統一規劃,人家都翻蓋了房子,寬敞明亮,而他們家還是20多年前蓋的磚混結構的房子,進了屋,開著電燈也不見多亮敞,孩子大了還要上學,家庭生活日漸拮据。

勤儉興家,此言不俗。二者並存,缺一不可。我們不能不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