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後,再出發

6月3日那番折騰後,我選擇了在家裡躺平。從業十六年以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住在自己的房子裡,跟家人在一起,沒有工作上的煩心事,真的是心無掛礙。唯一的問題是失業中,沒有收入。只要克服了這一層心理焦慮,躺平不是事。

有些習慣,沒有變。比如鍛鍊,比如每天寫點什麼。雖然失業了,但生活節奏沒變,不覺得空虛無聊,反而時間不夠用。比如,現在看書的時間少了。白天大部分時間要陪孩子玩耍,看書不能連貫,只能刷影片。晚上到十點以後,孩子要睡覺,不能挑燈夜讀。

這反倒是好事。我腦海中不再有非得幾天讀完一本書的焦慮,也不用去想書裡所傳達的觀點。頭腦放空後,我反倒想起來《易經》、《道德經》和《傳習錄》中的一些句子。不時地想起這些句子,細細琢磨,品味。古人說,讀書要做到“六經注我”,文化的目的是為了人的幸福。所以,不能被浩瀚的書海所淹沒,要從書堆裡爬出來,自由呼吸。再想想,浩瀚的書海,知識何其之多,人的精力有限,應當讀那些要用到的知識。實在閒暇,讀點雜書,甚至小說之類,也行。不過,當一個人失業時,埋頭扎進小說的世界,恐怕不是明智之舉。就算你寫一本最牛逼的小說,在這個時代,恐怕也只能窮困潦倒,贏得身後名聲,倒是有可能。

在缺乏財富安全感的時代,每個人的精力大多被賺錢的焦慮牢牢把控。我南下幾個月的時間裡,看到南方的人,每天都忙碌到深夜,早晨很早就起床,別說看書,有時候吃飯的功夫都沒有。在這樣一種快節奏的生活中,讀書是一種奢侈。知識付費興起,則是必然。讀書給他人聽,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因為人們忙得沒時間去看那些大部頭的書,即使去看,也沒那個心境去理解書中的知識點。這時候,有人歸納總結,花幾分鐘時間告訴你書中的精髓,你肯定樂意接受。賣書很難再賺錢(當然,也有賺錢的),讀書給人聽、解讀一本書,能賺錢。

那就躺平吧。躺平也不是什麼壞事。難得有這個閒,可以一整天躺著。其實也不是一整天都躺著,只是午飯後,躺一個小時或是兩個小時,真的很舒服。這陣子,竟然奇蹟般地沒有下雨了。要是下雨,我肯定要出去跑滴滴。天氣這麼晴朗,雖然是週六,根據前一陣子的經驗,滴滴生意也不好,索性家裡躺平。

所謂療養身心,不是一句客套話,那是要動真格的。上個月這個時候,我還在專案上,雖然要操心的事很少,終究還是被工作的事牽掛著。可以每天都很輕鬆,不過,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現場進展緩慢,到了月底,總要往上交代一個結果。這結果不能令人滿意,就要挨批評。做事嘛,總會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不做事嘛,怎麼彙報工作?

記憶回到去年的九月、十月和十一月,每天都在焦慮中度過。伸手去推動一些事,也確實推動了。有些事,受到各方面的阻礙,推不動。想各種辦法去推動,軟的也來,硬的也來,總體上認為自己已經盡力了。整個團隊卻不給力,因為職位問題、薪水問題,人心不穩,各懷心事,無心於工作,很多事都落下了,推不動。那種感覺,彷彿是對著一群鴨子,講雞群的語言,完全沒法溝通。公司制度如此,人心如此,我這個專案的頭,要怎麼辦?

我這條職業的路,真的是經歷了一些辛苦,才一路走到今天的。可是,當我穩住在這個崗位上,想大有一番作為時,卻發現人心如此微妙,制度如此操蛋,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我十六年的職業生涯的歷練,難道都白費了嗎?如果我的人生目標是不斷地升職加薪,恐怕我要失望到絕望了。幸好,我一直保有懷疑。

每天白天裡躺平兩三個小時,頭腦昏聵,全身痠痛,大概是釋放以前積累下來的勞累。以前習慣了在有壓力的狀態下飲食起居,而現在,沒有了要給誰一個交代的壓力,身體應當在放鬆狀態下慢慢恢復了吧。我想著過去的職業經歷,真的花了太多的時間在低效甚至無用的重複上面了。有人覺得,在一個行業裡有5年的歷練,就成為了這個行業裡的專家。我在這個行業裡有十六年的從業經驗了,難道不是這方面的專家麼?但是很遺憾,我侷限於這個專業領域,又做了太多的無效重複,我的個人成長遠遠比不上那些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人。我練就的這身本領,有可能根本用不上。即使要用,恐怕也難以有用武之地。

簡而言之,我的努力,選錯了方向。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主要原因,是這樣的生活,與我的性格氣質相悖。性格氣質確實可以改變,但即使改變了,又怎麼沒樣呢?我一直想做富有創造性,低重複性,高收益的工作。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將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如何創造性地工作上,不要反過來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人際關係的相處上。

達利歐的《原則》一書中所宣揚的某些理念,我非常認同。通常,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用在權謀和算計上,逃避真正的問題,拖延、敷衍。在我看來,這是極為低效的生存方式。那麼,這個問題不可迴避:既然你認為人生不應該那樣度過,那你為什麼不示範一種你認為值得一過的生活方式呢?

要不是有現在這樣的躺平機會,我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對大部分人來說,做好職業規劃,很重要。但對一部分人來說,以職業升遷為人生最終追求,則很有可能是最大的錯誤。有些人,以他的性格,就應該去闖一闖。職場生涯,對他是最大的風險。

近期讀了一些打工人的生活記錄,其中有個典型的故事,說的是一名大學畢業生,南下深圳入職某公司。幹了幾年後,隨著財富上漲的趨勢,他當年買的房子,房價翻了幾倍。於是,他辭掉工作,賣了房子,回到西部城市,全款買了一套江景房,將剩餘的錢分散做投資,不用再為生計而工作了。

我們這個時代,跟三十年前的時代完全不同了。從事計算機程式設計工作的,有個35歲現象。到了三十五歲,基本上就要被最佳化掉。我從事的工程建設行業,年齡到了四十五歲,也要被最佳化。以前我可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最近幾年忽然聽說了這樣的行業規則,心中難免有些慌亂。實際上,我這個行業的招聘要求,基本上都是要四十歲以下,名牌大學畢業,大型企業工作背景,大型專案經驗。社會的耳光,一直都很響亮。當我還執著於做完一個又一個專案,辛苦地積累工作經驗時,我萬萬沒想到,我所學到的知識,在日後的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建築行業經歷週期時,有相當部分的企業單位破產、兼併;業績下降時,又有裁員。哪還有找一份工作,幹一輩子這種事呢?等到機會似乎來了,一看,自己年齡偏大,還要跟三十歲出頭的人競爭同一個崗位。人到中年,生活的殘酷就顯露出來了,不得不反思。

問題出在哪裡?我所設想的未來,根本不存在。我看錯了方向,將時間和精力耗費在不存在的未來之中,我所得到了,也只能是現在這麼樣的一個結果。我如何想,頭腦中又裝了多少知識和經驗,我過的幸福或不幸福,根本不重要,因為沒有人在乎。哀嘆,埋怨,懊悔?都不重要,也沒必要。必要時,要一切歸零,重新開始。

我時不時地回想起義大利詩人但丁《神曲》的開篇詩句:

就在那人生的中途,

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一瞬間,我彷彿置身於幽暗的森林,

心中佈滿恐懼遲疑。

……

如果意識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錯了,就要立即改正這個錯誤。同樣地,一旦意識到我用各種道理來說服自己遵守什麼,因此而悶悶不樂,這種愚蠢的做法也要打住了。我並不迷信佛學和心學,但我認為,佛學和心學所講的一些道理,對我很有啟發,其意思大致如下:

心是一面鏡子,無善惡之分,無恐懼遲疑,無焦慮不安。因為心被世俗所矇蔽,迷失了其本性,所以煩惱叢生,迷失了方向。

我仔細想了想,覺得確實有道理。我為什麼悶悶不樂,為什麼覺得沒有希望呢?我為什麼會恐懼,又為什麼會遲疑呢?

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你智慧不夠。這算是一種說法。可我觀察兩歲的孩子,沒見他有恐懼煩惱,只有一臉的天真呀。就我們成年人來說,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外界的評價,內心也沒有雜亂的想法,我們也不會恐懼遲疑啊。一方面,我們可以用智慧來消除這些煩惱,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關閉感官,不受煩惱的侵襲呀。不去關注,就像陽明心學中的“山中之花”,確實,世上有許多事不因我們的意志而轉移,但我們可以不知道,就當是沒那回事,你是你,我是我,互不干涉;或者,雖然我知道了,但我不受那件事的影響,這不也是一種人存在的狀態嗎?我非得要對他人的生活說三道四,引發一場爭論麼?這不是我生活的必須。我可以選擇躺平,看一場電影,聽一整天的音樂或是看一整天的書——這就涉及到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方面的問題了。

我們只能改變我們拿手而可以控制的極少一部分事,有限的精力本來就應該省著點用。看來,原本就是我想得太多了。既要操心這個,又要操心那個,結果呢,只能是兩個都得不到,兩件事都做不好。為了迎合他人而裝作沉穩大氣,這樣自己會很累。明明是外界的原因或是制度的原因,反而一個勁地追問自己,我到底哪裡不行,這會帶來精神上的壓抑——這也是我為什麼不怎麼相信“反求諸己”這種說法。我認為,任何道理都有適用場景,不要每逢一件事做不成了,就反思是自己的原因,一個人何其脆弱,哪能你一個人負起整個世界運轉的重任?這不是笑話,就是妄想。

今天的自我檢討就到這裡。明天繼續躺平,繼續琢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