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想著改變自己的性格?或許你該看看這篇

前天我回了一趟家,這個國慶假期在家裡待的時間加起來也就一個整天。

這趟回家,給我最大的啟發來自於我的妹妹,可能你會有點奇怪了,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嗎?

還真有,我妹妹今年6歲了,我幾乎是看著她長大的,隨著她慢慢長大,我發現她長大後的性格與我的大相徑庭。當然,她更加積極、開朗、活潑,做什麼事情都有幹勁,兩年前的我則性格偏內向,與別人交往比較慢熱,而且敏感多思。

有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妹妹以後會長成和以前的我一樣內心有著許多衝突的樣子,但後來我發現不是這樣的,小時候媽媽打我罵我,我就喜歡躲在房間裡把門反鎖,一整天也不跟她說話,但我妹妹則不一樣,她會乖乖地聽媽媽的話,之後一點也不將這件事放在心上,開開心心地去玩了。

我妹妹與我的應對方式不一樣,一個原因就是性格上的差異,這讓我意識到,妹妹是樂觀的,不會像我一樣,捱打之後,內心的苦楚會持續很久。

所以,我就不擔心了,即使她可能會跟我經歷同樣的事情,但依然能夠長成樂觀開朗可愛的女孩子。

所以,我想說的是:

即使經歷了同樣的事情,但人可以成長為完全不同的人。

當然,這還不夠,畢竟這只是我個人的感悟,不過在《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我們的心理、性格、人格特質等等,主要是由遺傳決定的。

是不是覺得這個認知很新鮮?我第一次瞭解到的時候,也覺得特別有趣。

這有點宿命論的味道,難道我的性格,我的敏感與焦慮,都是我的宿命嗎?

即便沒有小時候的環境與那些經歷,可能我們還是會成長為這樣的人,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學到了很多認知方法,意識到了過去對自己的性格有著多麼巨大的影響,我們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底色。

難道我們就會一直生活中敏感與焦慮當中嗎?未必。

我給你看看兩個例子吧,第一個是李笑來老師,他有非常嚴重的“課前恐懼症”,在新東方教書的時候,每次上課,他都會眼皮狂跳、頭皮發麻、後背冒冷汗,這樣的症狀,持續了十五年,依舊沒有改變。

但他被學生評為了講課最精彩的老師。在課前,他會對授課內容作了大量的準備,用多於上課幾倍的時間,針對每一個可能會提出的問題來尋找答案,以此來做到講課精彩,不被“宿命”影響。

第二個是泰勒老師,他也是每次上課之前都特別緊張,他的解決方法是“預想”,在課前想象自己正在上課,然後模擬上課的場景,想象自己上臺之後,會有什麼動作、說什麼話,他還會用跑步、冥想來緩解焦慮,結果他的課成為了當時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

現在你知道了吧,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是有選擇的。

我們人類並不單單只是由天性與本能決定的,我們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付出主動的努力,做出主動的選擇。

當你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你的表現,關乎你的選擇。

是隨波逐流,還是積極主動,全看你選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