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如何第一眼看出他或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首因效應,雙方第一次見面印象如何,影響今後的交往關係。實際就是初次見面,就會判斷這個人在你的眼中如何,是好人還是壞人,能不能長期交往下去?

初次見面,如何第一眼看出他或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什麼是好人呢?好人並不是簡單的不做壞事,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的人,那只是平常人,好人是“利他主義者”以及利已又利人的公益者,而當沒有把握住這個度時,就可能成為老好人、濫好人,過猶不及,也不能成為真正意義的好人。好人,可以說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人,也希望自己的身邊都是好人,更想一眼就看透一個好人。

初次見面,如何第一眼看出他或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初次見面的審視心理:‍

在很多影視劇裡,當第一次見面某個角色出現,你一眼就能看出是好人還是壞人。

對於任何初次見面的人,我們無意識地都在做著這樣一件事,像法官一樣審視對方,希望一眼看出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如同我們隨時都在張開一張無形的巨網,防禦別人,讓自己免於受傷害。

這是懷疑心在作怪。對於我們看不慣的或者不喜歡的人不一定是壞人。可能他的長相、觀念、行為方式、說話方法、做人方法、處事手段和我們不同,或者他不願意迎合我們。我們因此就認定他不是好人,可能這個人很好。

真正喪盡天良、滅絕人性的壞人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和我們一樣是善良、正直的,只是和我們觀念不同、認識不同,因此產生了摩擦和碰撞。

初次見面,如何第一眼看出他或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如何正確識別一個人‍

相信國人從小就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小在自己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行為準則: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

每一個人習慣把自己包裝起來,成為一個“好人”。初次見面一定說自己有多好,沒有人會介紹“我曾經害過人。”

為了準確地識別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拋開貪慾、懷疑心和“我”的障礙,內心無所求地看人才能真正看清楚。

否則,當內心有目的、有所求地和人打交道,就好像戴上有色眼鏡,視覺產生偏差,看人很難看清楚。

當我們把懷疑心放下,用信任戰勝懷疑,真心坦蕩蕩做人做事,在生活中會減少很多碰撞,生命也才會更精彩、更有力!

初次見面,如何第一眼看出他或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們的好人壞人觀‍

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好人,但卻又是一個壞人。《無間道》裡流傳最廣的莫過於那段天台對白,劉:“給我個機會。”梁:“怎麼給你機會?”劉:“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選擇做一個好人。梁:”你覺得自己是好人嗎?“

我們本能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但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體驗難免有片面的、侷限的,並且隨著時間推移還在不斷變化。

要敢於敞開心胸,接納周圍的人的觀點,學習別人的長處,和誰都和睦相處。

當然也不用迎合別人,套近乎、拉關係,因為這樣做最後受傷的往往是自己。

初次見面,如何第一眼看出他或她是好人還是壞人?

是好人還是壞人,就像是一杯你捂熱了還是會涼的水,每個人都有兩副面孔,不管是真情還是假意,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而有些人只能品過之後才知道。

看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合於性格,久於善良,終於人品。一個人從表到裡的五個層次有外貌、能力、脾氣、品格、

品性

,真正地瞭解一個人也只有始於外表,終於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