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要堅守這“五條原則”

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別人,別人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你。

人與人交往,需要把握尺度,不管對方是誰,你都要真誠相待,不要有任何越界的行為。

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要堅守這“五條原則”。

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要堅守這“五條原則”

01

“親兄弟,明算賬”,在錢方面,要算清楚。

現在的人,“談錢變色”。越是有錢的人,越擔心別人向自己借錢。誰都不想和窮人交往,害怕對方借錢,更擔心借錢不還。

真正的好朋友,是可以談錢的。俗話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朋友在一起創業、互相幫助、互相借錢,應該都是常事。如果朋友之間,談到錢的事情,就翻臉不認人了,這樣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我的同學阿旺,和朋友一起辦了兩家大超市,合作三年多了,並沒有產生矛盾。阿旺常常說:“多虧了朋友幫忙,否則我也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

阿旺和朋友合作的秘訣就是:關於錢的事情,一定要記賬,借錢、送禮、合資,都要記清楚,不能礙於面子,把合作當成“送人情”。

朋友之間,在錢方面算清楚了,才不會有誤會。不管對方是誰,借錢要寫借條,是否算利息,歸還時限,家人是否同意,都要寫清楚。

02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庭瑣事方面,要儘量少插手。

昨天下午,我剛剛走到小區門口,就聽到了吵架的聲音。

原來,小區裡的阿笙和妻子吵架。妻子固執地認為,阿笙有了婚外的愛情,他常常藉著朋友聚會的名義外出,就說明了這一點。

阿笙百口莫辯,只好打電話請朋友小志來解釋。小志匆匆忙忙趕來,本想給阿笙解圍,沒想到,阿笙的妻子,又認為小志在撒謊,在包庇阿笙的醜事。

本來是阿笙和妻子吵架,後來變成了三個人一起吵架,越來越扯不清。

每個人的家庭,都有難處,如果你插手了別人的家務事,不僅不會幫助到朋友,反而會讓朋友很為難。

朋友就是朋友,不是別人的家庭成員,對別人的家務事,也是一知半解的,還聽了一些片面話,對家庭關係的判斷,是有“誤解”的。朋友關係再好,不能把自己當成對方的家庭成員,要注意自己的角色。

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要堅守這“五條原則”

03

“朋友妻,不可欺”,不要和朋友的愛人扯不清。

《君子行》裡寫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瓜田李下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否則你就有做壞事的“嫌疑”。朋友相處,一旦出現了疑神疑鬼的問題,那麼朋友也做不成了。

一般來說,兩個真心的朋友一起交往的時候,不僅是兩個人一起吃飯喝酒,還常常會和對方的家人在一起聚餐、旅行等。兩個家庭裡的人相處,也會變得像親戚一樣,互相走動。

聰明的人,會避免和朋友的愛人單獨相處,也不會主動找對方聊天。朋友之間關係再好,始終要堅持“男女有別”的原則。

04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堅持言而有信,避免信口開河。

俗話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很多朋友,因為一句話,就鬧翻了。比方說,你答應了和朋友一起去旅行,朋友帶著家人出門,到了約定見面的地方,才發現你失約了。朋友肯定會生氣,覺得你太不靠譜了。

不講信用的人,和誰交往,都不會長久。特別是與人合作的事情,你不要輕易承諾別人,如果承諾了,就一定要做到。

有的人,打著“感情牌”,卻暗中傷害別人,做了背信棄義的事情,結果自己也被貼上了“不誠信”的標籤,以後再也遇不到真心朋友了。

朋友相處,口頭約定的事情很多,一起合作的機會也很多。如果你沒有想好,或者不願意合作,應該及時提出來,學會拒絕,否則對方以為你“默許”了,也會產生誤會,失信於人。

朋友相處,答應的事情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要拒絕,需要思考的事情要說清楚,答應了之後,發現做不到的事情,要及時溝通。不要讓友情,敗在了“亂說話”上。

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要堅守這“五條原則”

05

“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尚往來要相對平衡,別佔便宜。

昨天,我和辦公室的同事閒聊。

同事小敏說:“我的同學老胡,每次聚會,他都會參加,但是他從來不會花錢。這樣的同學,我真的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同事老五說:“聚會,最好是AA制,不要一個人買單。否則,大家覺得誰佔了誰的便宜,誰欠了誰的人情,不太好。”

同事阿花說:“聚會,AA制也不好,好像大家是陌生人一樣。最好是今天我請客,明天你請客,大家輪流做東。”

不管怎樣,朋友交往的時候,誰都不要有佔便宜的想法。如果你很窮,你就儘量不去參加聚會。如果朋友們都對你很好,你又沒有能力請大家去高階酒店吃飯,你就請大家去吃盒飯,也行。

在送禮方面,也要相對平衡,不要認為,別人送了貴重禮品給你,你“照單全收”就好。你應該考慮到如何回禮的問題。並不是你的回禮,要和別人的禮物一樣貴重,而是你要注重禮節,不能少了禮數。

比方說,城裡的朋友,送給鄉下的朋友一些營養品;鄉下的朋友,送一些幹筍、青菜給城裡的朋友。雖然禮物的價錢不一樣,但是情義是差不多的。

朋友交往,應該堅守“原則”,相處不累的友情,才是能夠持久。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