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為恐懼一個人的生活,所以我們閉不了嘴

同一件事,包含同一句話,同一個行為,同一種感情,同一種過程和結果,甚至是我們共同面對和經歷的一切,不同人表現出的不同的關注點,常常讓人匪夷所思。

就因為恐懼一個人的生活,所以我們閉不了嘴

剛剛發生並且觸動我的,就是一位讀者對我所寫的有關綠皮火車承載我一部分過往歲月情懷的感慨所寫的評論,他的關注點一點點都不在文章上,他只告訴我,我的配圖中,有的不能稱之為綠皮火車,並且非常強調如何區分一列真正的綠皮火車。

我承認他說的對,這些圖我也是在網上拿下來襯托一下我的文章,可是,這和我的文章有什麼關係?

沒任何關係,但極其正常。甚至在兩個面面相對,眼神都互相注視的人面前,這種錯位始終保持著源遠流長。

你給父母說注意身體,父母給你說別忘了多穿件衣服。

你給戀人說思念情懷,戀人給你說她要買什麼吃什麼。

你給朋友說情深意長,朋友給你說能不能借點錢幫個忙。

你給妻子說打算規劃,妻子給你說家長裡短柴米油鹽。

你給孩子說小心謹慎,孩子給你說沒事別老在家裡,多出去轉轉。

就因為恐懼一個人的生活,所以我們閉不了嘴

諸如此類,比比皆是。或許真要說起來,我們一生中大部分或者絕大部分的表達,在對方的思維裡,第一時間都失去了本來的意思,甚至是我們的表達,對方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

是我們都太自我了嗎?未必。

真相大概只有一個,在同一個話題或者同一種情感中,因為個人狀態不同,視角不同,經歷不同,所以,就會出現雞同鴨講,說一回二的錯位。

你說的,對我來說並不重要甚至沒用,所以,我只表達我認為重要的。就像你勸一個失戀的人,想讓他儘可能的走出來,而他的關注點,可能只在於兩個人為什麼分手上。就像你勸一個人珍惜情感,而他的關注點可能只在於別人為什麼不理解他的苦心上。

這就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也是最大的糾結。從來我們認為應該的,別人不認為,而別人認為應該的,我們不以為然。

我們和他們,所有人,都是彼此之間很難共情的明月和溝渠。所謂各自良苦用心,都被彼此辜負。

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就解決這個問題了嗎?不說或者少說不行嗎?不參與或者少參與別人的生活不行嗎?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還確實不行。原因反而更簡單,一是不表達不參與就無法體現出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和存在感,二是哪怕知道對方不在乎不在意,但對方存在於自己的情感裡,自己也沒辦法做到完全放棄表達。

就是這樣啊,我們都閉不了嘴。一閉嘴,就恐懼於一個人孤零零的生活。

就因為恐懼一個人的生活,所以我們閉不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