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你的聲音。

聽見你的聲音。

入冬了,氣溫驟降,晚上早早地躺在床上看書,恰巧閨蜜發了訊息過來,說有個關於工作的事想參考我的意見,不如打個電話。

正事兒大約也就聊了十分鐘,但由著這個話題發散開去,關於工作的選擇,關於自身的成長,關於近日生活的種種瑣事與每一點感悟……兩個人愈聊愈舒坦,聊到手機發出低電量示警,才發現已經兩個小時過去了。

依依不捨地掛了電話,整個人滑進被窩,從身體到心裡都暖暖的,閉上眼睛,想起曾經與閨蜜一起尚在校園的時光。那時候起我們總是在食堂聊到所有人都吃飽走光,晚上一起騎車回家,走到分別的路口總要停下來再聊會兒才捨得走,即便後來畢業,工作,結婚……人無法常常見面,但這般貼密的對談從未斷過——

少年時不懂,但現在知道,

在這個喧鬧的世界,能有這樣一個人,你們永遠聽得見彼此的聲音,並能以此取暖,是何等幸運,何等難得。

聽見你的聲音。

我曾經無數次跟朋友講起作家史鐵生與其妻陳希米的故事,那幾乎是我心目中“完美伴侶”的模板之一,因為他們真正“活在同一個語境裡”,他們的靈魂無比親密。

史鐵生與陳希米的日常是這樣的:

“要是不去透析,我們就拿一本尼采來讀,那總是看不厭的。”

“我們都看過《紀念施特勞斯》。”

“關於唐望的書,最近又出了新的,這一本你沒看過。”

他們交談,分享,誠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鄭重地對待對方的表達。

陳希米向史鐵生推薦德伯格的電影,史鐵生花了幾天時間,對著電影一字一句錄下字幕,通順故事,整個還原了劇本,陳希米拿著被史鐵生標註過的“劇本”再細讀一遍,在史鐵生加重的黑體字旁邊停下來,思考他為何在這裡停頓,然後反覆玩味那些句子。

聽見你的聲音。

陳希米說,他走後,我最大的遭遇是,凡事不能再問他怎麼辦。

他們永遠是一起決定一切事,並且幾乎總是意見一致。史鐵生早就想過,有一天他會先走,所以他認真地告訴過她:“記住你的一切決定都是對的,你做的就是最好的。”

他們對彼此有這樣的信心,所以在之後無數次陳希米遇到需要抉擇的時刻,當她情不自禁抬頭想要問他的意見時,她就讓自己想起他曾說過的那句話,那句話是她的保障。

聽見你的聲音。

史鐵生與陳希米的相處讓我意識到,

這般思想上的親密是可以超越生死的。

陳希米曾提到她與史鐵生為何這樣喜歡與對方聊文學與藝術:“我們很少這樣審視自己,以及自己與愛人的關係,特別是以這樣的直面,這樣的勇敢,這樣的到底,這樣的智慧。那些句子觸動了你也觸動了我,喚起我們的經驗,引我們想象,讓我們思考。”

他們的靈魂是彼此扶持著成長壯大起來的,連同他們的愛,他們曾親密地活在一個共同鑄造的語境裡,並且這個語境並不會隨著其中一個人消失而消失。

史鐵生走後,陳希米回過頭去看他們曾經一起看過的那些書,完成一次次他們共同面對的思索的再敘述,那也是陳希米麵對之後生活的一艘諾亞方舟——

她不曾孤獨,以後也不會,那種無堅不摧的靈魂親密比得過這世上任何一座重金壘就的愛巢。

聽見你的聲音。

聽見你的聲音。

有人說,這世上最可怕的孤獨,不是獨自一人的孤獨,而是身在人群之中的孤獨,是兩個人在一起時的孤獨。

明明我們就在彼此身邊,卻感到自己孑然一人,因為我們聽不見彼此內心的聲音,於是雙雙迷路在山谷裡,無法根據回聲判斷對方的位置。

聽見你的聲音。

最近有一檔離婚綜藝正在熱播,其中一對夫婦尚在離婚邊緣,節目剛播出兩期時,這對夫婦就已經上了好幾個熱搜:“張婉婷令人窒息”、“張婉婷7次打斷宋寧峰說話”、“張婉婷哭著自我反省”……即便你對這對夫婦一無所知,光看這些詞條大約也能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窒息感。

是的,他們尚在婚姻之中,沒有真正隔絕彼此,他們還在“說話”,然而卻“聽不見彼此的聲音”。一個人聲嘶力竭咄咄逼人地大喊,一個人小心翼翼無可奈何地低喃,兩個人都精疲力竭,卻沒辦法說清楚、聽明白。

聽見你的聲音。

人們似乎總是花更多力氣在“建立”關係上,在戀愛交往時,恨不能把對方一句話反覆思量一整晚,而終於在一起之後,就洩了力氣,好像這一切已經鞏固好了,接下來就去工作,去賺錢,去征服遠方,忘了“經營”關係有多重要。

身邊有對夫妻,算是朋友圈子裡經營關係的“佼佼者”,他們的事說起來總是惹得大家一陣酸溜溜的驚呼——時至今日,結婚六年,每週給對方寫信,每週,從未間斷。

寫信這方式既老派又浪漫,但放在“每週”和“六年”這個頻率和長度裡,就很難不讓人“肅然起敬”起來。

朋友迴應大家的好奇,說:“大家覺得寫信很難,但其實沒那麼難,寫一封信花不了半小時,一週還能抽不出半個小時嗎?只是連我們自己也沒想到能堅持這麼久,大概我們都感受到了這件事對於這個家的益處,於是自然而然寫了六年。”

丈夫很贊同,“你知道,人動筆寫字,跟面對面說話是不一樣的,哪怕鬧了矛盾,寫信時也不好意思說狠話,而開心的時候,會更願意在信裡表達感激。而且有時候,你只有動筆,才會發現自己原來是這麼想的,我也會透過給她寫信,來梳理我自己的情緒。”

聽見你的聲音。

他們是真誠的聰明人,懂得挑選一種兩個人都接受的方式去“聆聽對方的聲音”,

在柴米油鹽生活瑣事之外,他們始終留一隻耳朵,聽對方,也聽自己。

聽見你的聲音。

聽對方,也聽自己。這不僅僅只應用在伴侶之間,在所有我們周遭,環繞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締造著我們的親密關係,都值得我們留一隻耳朵,聽對方,也聽自己。

這代表著“給予愛”和“接受愛”,當這一來一回兩條線路同時打通,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來自關係中的滋養和溫暖。

聽見你的聲音。

許多人都會渴望擁有一個靈魂伴侶,一個“不需多說就能互相懂得”的存在,詹迪·尼爾森說過這麼一段話:遇見靈魂伴侶的感覺,就好像走進一座你曾經住過的房子裡。你認識那些傢俱,認識牆上的畫,架上的書,抽屜裡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現在這個房子突然陷入黑暗,你也能熟稔地四處行走。

我相信那一定是極其妙不可言的感受,但我們似乎忽略了一件事:

沒有一座房子不需要維護與打掃,即便是靈魂伴侶,疏於打理的房子天長日久也會產生裂縫。

我們太容易忽略這一點,就如同忽略昆蟲啃噬房梁那窸窸窣窣的聲音。若樑柱腐朽,當大雪降臨,我們要如何過冬?

聽見你的聲音。

之前看綜藝《十三邀》,很喜歡每期節目開頭許知遠的唸白。

“當我看到這世界變得越來越多變的時候,便會充滿防備心。我們是孤獨的狂歡,所以創造親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身體上的親密感、包括智識上的親密感,對一個社會的運轉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身體上的親密感,需要陪伴與擁抱,智識上的親密感,需要表達與聆聽。

在深冬即將來臨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還有能力思彼此所思,悲彼此所悲,樂彼此所樂?那是屬於靈魂的篝火,它的燃燒能照亮雪夜,能抵禦最徹骨的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