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翻以前的朋友圈時突然發現,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已經很久沒有動態了。

以前她可是連早上吃了啥這種破事都要發,但是現在竟然能幾個月都不見她發一回朋友圈。

你點進她的朋友圈,發現裡面只有一道橫槓。

你甚至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拉黑了,腦海裡馬上上演了一場跌宕起伏細節豐富的姐妹撕逼苦情戲。

但當內心演完這齣戲,你去問她,“為什麼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她可能馬上就會回你幾個字——“因為我不發朋友圈了呀”。

愛發朋友圈的人都有理由

幾年前大家討論的還是天天刷屏有多煩,一個人要是發的朋友圈太多,還會被人嫌棄。一轉眼風向就變成了,“怎麼,你也把朋友圈關了嗎?”

2019年社交網路行業報告裡提到,30。5%的使用者發原創內容朋友圈的頻率都降低了。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我們以前為什麼那麼熱衷發朋友圈?很可能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打造積極的形象。

比如,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叫李潔的女人是小貨車司機,或者看到一個叫楊策的男生髮型很酷,我們會怎樣猜測他們?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李潔是一個已婚、有孩子的中年女性,生活並不富裕。而楊策則是一個年輕潮男,時常混跡於三裡屯的各大酒吧。

沃頓商學院就做過一項類似的測試。研究者只給出名字和一條資訊,讓上百人去猜他們大概多大,有沒有孩子,生活怎麼樣,很多人都能輕鬆地聯想出更多資訊。

其實就是因為,人們容易從細節中去猜測別人的身份、形象。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有一個比喻很有意思,他把生活比作舞臺,有臺前、幕後之分。

人們在臺前用力表演,希望呈現出符合預期的形象,而幕後才是真正的生活。

人要演戲,所以有了朋友圈。

你可能有這樣的朋友,當別人都在苦兮兮搬磚時,他連著幾個月在朋友圈裡秀全球旅遊美景。外人看了,很容易就以為他不操心工作,有家產要繼承。

但很可能真實的情況是,他是因為沒有找工作,焦慮得天天失眠,才選擇出去散心。

為什麼只發風景不發自拍,也可能是因為髮際線後退,美顏都救不回來。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很多研究都證實,展示“正面印象”,是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活躍的最主要目的之一。

《紐約時報》曾經對2500箇中度、重度社交媒體使用者進行了調查,發現近七成的人想透過社交媒體讓別人更瞭解自己,最好是體貼、理性、善良等正面形象的自己。

張華在朋友圈裡秀恩愛,李萍又編寫了新的雞湯語錄,我發了一張跟愛豆蠟像的自拍,其實都是為了自我展現。

但這個朋友圈,實在是越來越發不動了。

朋友圈的朋友密度太低了

很簡單,想透過朋友圈來展示自己,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展示的確實是“正面形象”。

比如晚上發的美食店打卡,你的朋友會覺得你生活豐富錢還多,可正在加班的老闆會怎麼想?被你拖延的甲方會怎麼想?更要命的是,健身教練會怎麼想?

當我們面對不同的群體時,本來就要用不同的表演方式進行形象管理。

但在網上,這些人全聚在一起看你的朋友圈,那怎麼辦,索性就不發朋友圈了吧。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其實早在2016年,中青報的一份調查就發現,想要關閉朋友圈的人已經達到了35。8%,還有13。8%的人曾經關閉過。

不止微信,現在的facebook使用者也越來越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細節和觀點。

這種現象被稱為“社交情景崩塌(context collapse)”,就是因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界限模糊。

因為發一條朋友圈,就引來一堆麻煩的事我們聽過的可不少。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比如2015年,人大歷史學院的一位碩士生,本來他只是在自己朋友圈裡吐槽老師水平不行,但導師卻非常不滿,並宣佈要斷絕師生關係。

還有重慶的一位新娘,結婚的時候邀請了同事,結果部門只來了一位領導和同事代表,帶來了18個同事合起來隨禮1314元。

新娘覺得委屈發了朋友圈吐槽,雖然遮蔽了同事,但這事還是被很多人知道還上了新聞。

現如今的朋友圈,已經不是“朋友的圈子”了。

2018年的微信報告裡提到,和2015年相比,通訊錄朋友人均多了110%。

超過1/5的微信使用者有201至500位“好友”,還有10%的使用者有500位以上的“好友”,但不到四成的使用者每週只和10人以內的好友交流。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王文彬是個鋼管舞舞者,每一場演出的前前後後,王文彬都會拿手機拍攝下來發到朋友圈。他的家人透過朋友圈瞭解他的日常生活和演出情況

這樣的圈子裡,哪裡還能放心地說真心話呢?

別說放心大膽地發自拍了,就是發了朋友圈可能真心互動的都沒有幾個人。

發了自己P了倆小時的照片,配上刪改5次精心寫了半個小時的文案,發到朋友圈裡,結果只有名字是AAA的微商和租房中介給你點贊,還有比這更沮喪的事情嗎?

如果你不能理解這種沮喪,想一下精心化了妝出門,結果朋友卻放了你鴿子時的心情。

朋友圈不能發,更不想發

更無奈的是,我們很可能發現,本來以為是“自己領地”的朋友圈,早就不屬於自己了。

2019年社交網路行業報告就發現,不是所有人都減少發朋友圈了,還有30。6%的人,因為工作需要,發了更多的朋友圈。

公司有一條週年慶的廣告,讓你寫上文案轉發,你發不發?

老闆的孩子要參選“最萌寶寶”,把投票連結發進群裡,號召大家轉發,你轉不轉?

朋友寫的新媒體軟文還差9000個閱讀量才能上一萬,讓你幫幫忙發朋友圈,你幫不幫?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成年人早就學會了用假笑應對一切不情願,那些被要求轉發的朋友圈的內容,與其說是“形象管理”,不如說是人際場上的無奈。

比如在重慶上班的小何,肯定不會想到,自己的職場除了每天在辦公室裡完成工作,還要把這份工作帶到朋友圈裡。

一有活動,她就要在朋友圈裡發活動的預熱資訊,不僅如此,還要發到家族群、朋友群裡,發個紅包請大家幫忙轉發。而如果活動資訊的轉發數、點贊數不夠,公司還會扣她的錢。

安徽六安的一位女員工,肯定也想不到自己剛工作三週就被要求離職,而原因竟然是“在工作期間沒有發過任何與公司有關的朋友圈”。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你以為朋友圈是自己和朋友互動的地方,但在有些老闆眼裡,這裡卻是公司的打卡機和廣告牌。不積極轉發公司有關的資訊,都能被扣上“不熱愛工作”的帽子。

連發什麼朋友圈的自由都沒有,那朋友圈還有什麼可發的呢?

即便你沒有遇到這樣的老闆,朋友圈也越來越難讓你找到共鳴了。

我們在朋友圈發照片,總希望聽到的是“好美”,而不是“p得有點過了吧”。

在朋友圈吐槽老闆“暴政”(記得分組),總希望好姐妹能在評論區一起嗑瓜子吐槽,而不是別人為老闆的“暴政”辯護。

在朋友圈評論社會熱點事件,也希望能有理性的討論,而不是上來就問候全家。

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真相扎心

我們以前愛發朋友圈,是因為能和人找到共鳴。因為對同樣的事情感同身受,透過朋友圈的分享,友誼也更進一步。

然而現在卻是, 你發一條朋友圈之後,永遠不知道槓精還有幾秒到達戰場。

就拿秀恩愛來說,你以為是在給大家分享喜悅,順便騙幾句讚美,但有人可能就會評論“擺拍得好做作”。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想看你朋友圈的人其實也沒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