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作者 | 文娟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最近,「以前要不到的糖長大不要了」的話題登上熱搜,一位博主在微博裡分享了小表妹的一件事。

放假的時候她帶表妹去逛超市,問她要吃什麼自己拿。

逛了差不多快一個小時,她在幾個櫃檯前面猶猶豫豫,結賬的時候居然只拿了一小包薯片。

博主表示相當驚訝:「你就拿一包薯片啊?再多買點吧。」

表妹頭轉向櫃檯又看了一圈,再轉回來低眉順目地說:「買這個就夠了。」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表妹是從小被家裡人說著「乖」長大的,沒有耍過性子,不會隨便跟大人要這要那。

每次家庭聚會,都能看見她一個人很安靜地坐在那裡,還知道幫大人的忙。

表妹告訴她,之前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媽媽都和她說好,只能拿出幾塊錢給她買零食,她一定要自己選好。

其實媽媽給的那些錢根本買不了什麼,漸漸地她也就不想要了,這樣還能換回媽媽一個「乖」的表揚。

最後博主總結,

小時候要不到的糖,長大了也就不想要了。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一些網友的評論也是異常心酸:「我小時候看著別人買毛絨玩具特別想要,媽媽說放家裡容易髒,別買了。」

長大了以後跟媽媽說想要一個大點的玩具熊,媽媽說都這麼大了還要這個?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說過。

我今年21歲,我的房間沒有過玩偶。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小時候大家一起逛年集,看到冰糖葫蘆特別想吃。媽媽當著好多人的面嚷了我一頓,以至於接下來的一年都不敢經過那個地方。

直到前兩年有一次,媽媽說「想吃糖葫蘆就買一串兒吃」,我只和媽媽說了一句:我已經過了想吃糖葫蘆的年紀了。

不是糖葫蘆不好吃,只是因為從此以後我不喜歡吃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看到冰糖葫蘆就掉眼淚的原因。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想問題,把自己的標準放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的真實需求,就這樣被忽略了。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想起前幾天在超市看到的一幕。

三歲模樣的孩子看到可樂,對媽媽說:「給我買個可樂吧!」

媽媽本能拒絕了,孩子於是開始撒嬌、哭鬧。

不耐煩的媽媽對著孩子大吼:「這麼冷的天,喝什麼可樂?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說著強制性地把孩子拖走了。

每當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父母不同意時,就會給孩子冠上你不懂事的標籤。

當孩子一次次索求被拒絕時,慢慢地他就不要了。

他會習慣性地在看見好吃的東西時,淡定地走開,壓制自己的慾望,給自己洗腦「我一點也不想吃」。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習慣了什麼事都憋在心裡,不然就是給其他人添麻煩,他逐漸學會了隱藏和剋制。

尤其是當父母看到孩子不再索要,誇讚孩子「真懂事」時,他就會認為,剋制自己真實的內心,時刻為他人著想……這些就是懂事。

懂事的孩子,即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慢慢地,對喜歡的事物也不再有迫切的追求。

那種裝上「懂事」外衣的艱辛,只有他自己明白。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知乎上有個問題:

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一位網友的回答讓人淚目:

我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對父母的情緒感同身受,也對家裡的經濟狀況瞭如指掌。所以我從來不會和其他孩子一樣主動去跟父母要什麼。

家裡燉肉菜時肉總會剩到第二頓,裡面的青菜卻已經吃光。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我想讓媽媽吃,媽媽捨不得吃想讓我吃。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雖然早已豐衣足食,卻還是捨不得動盤子裡大塊的肉。

我忘不了一次鄰居小孩來家裡吃飯,大口大口地吃魚肉,我寥寥幾口後跟大家說吃好了,然後跑到後院哭了出來。

我到小學之前都沒有吃過餅乾。一天我看到地上的一塊餅乾,四顧無人撿起來趕緊塞在嘴裡,一邊嚼著一邊對自己說,餅乾就是這個味道,也不好吃。

工作後,經濟獨立了,朋友們聚會我會細心觀察朋友的表情,如果有人稍有猶豫,我總會假裝出去上廁所然後偷偷買單。

有時在黃昏的公園長椅,在午夜的窗臺,我會想自己為什麼活得這麼累這麼剋制和壓抑?嗯,因為我懂事。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林夕說:

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

網上也對這種「懂事」做了概括: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視了自身意願,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段放肆、任性的權利。

父母隨口的一個拒絕,可能將孩子內心的一道大門直接關閉了,順便貼上了「你真懂事」的封條。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孩子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不明事理,有時候一顆糖、一口可樂,他都會幸福得像擁有了整個世界。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這麼做:

尊重孩子的需求,適當滿足

愛孩子,就是要看見並尊重孩子的需求,如要不是不合理的要求就儘量滿足他吧。

糖、巧克力雖然吃多了不健康,也可以適當讓他吃一些,注意控制量就行。

衣服和鞋子你覺得不好看,但孩子真心喜歡,就給他買下來。

當孩子想要價格比較貴的水果時,就少買幾個嚐嚐鮮。

幾百元的玩具太貴,帶孩子去共享玩具店辦張會員卡,或者花十幾塊錢租幾天不就解決了嗎?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說:對孩子來說,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在於被父母充分看到和迴應。有人說得好:如果我能吃2塊巧克力,而你願意給我10塊,那麼剩下的8塊都在說「我愛你」。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

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於奢靡。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拒絕孩子時要實話實說

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父母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

曾在朋友圈看到同學記錄的一件事:

書店裡,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選了本書,媽媽說:「等你字寫好看了再買,書這麼好看,你字那麼醜,只有好看的字才配好看的書。」

男孩沒有說話把書放回書架。

媽媽看似無意的一句話,拒絕了孩子,但卻會讓孩子產生不配得感。

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暫時得不到滿足,也能理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不配得到。

心理學上認為:

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

如果他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自己必須聽話,必須懂事,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哪怕他之後取得再大的成績,內心仍然是匱乏的。

所以,無論何時,都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媽媽,我想吃糖”,當孩子這樣問時,他的真實想法是......

從小能夠被愛滋養的孩子,精神上也能擁有滿足感,成長道路也將更加順暢。

為了孩子精神豐盈,請誠意麵對孩子的需求吧,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

讓孩子在愛和呵護中,愉快地長大。

因為這些東西能治癒的不僅僅是童年,而是一生。

作者:文娟,常常母愛氾濫的幼師一枚,用愛心面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