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博藏珍|帶鉤——滿堂之座 視鉤各異

帶鉤,作為腰帶扣的前身,是古人用來束帶的掛鉤配飾,是中國傳統服飾中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在十分講究禮儀等級的古代,它反映著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代表著那一時期的獨特審美與時代風貌。

帶鉤是古人衣著中常見的一小件掛飾,又稱“犀比”,常用以繫於腰間固定衣物,除了實用和裝飾功能,也是佩戴者身份地位的重要標識。帶鉤材質常以銅鐵為主,也有金質、銀質、玉質、陶質、琉璃、水晶等,不同身份等級所享用帶鉤材質也有所不同。其結構分為鉤頭、鉤柄、鉤體,基本形制側視為“S”形。鉤體中部或下端有鉤柄,固定於皮帶的一頭;上端的鉤頭,鉤掛皮帶的另一頭。它的使用可追溯至4000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帶鉤,戰國秦漢時期廣為流行。

古書記載中有一些關於帶鉤的故事,如《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桓公中鉤佯死,以誤管仲。”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所佩帶鉤,小白倖免一死,而後成就齊桓公的霸業。又有《淮南子·泛論訓》記載:“孔子辭廩丘,終不盜刀鉤……”齊景公因為仰慕孔子的為人和學問,表示要把齊國廩丘送給他作為供養地。孔子當即表示不受,很快帶著他的學生離開了。孔子連一大塊封地都不動心,還會去做盜竊刀、帶鉤的勾當麼!這些都為帶鉤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斗轉星移,帶鉤早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歷史的見證。讓我們來欣賞孔子博物館的幾件精緻的帶鉤,品味古人的雅緻審美。

孔博藏珍|帶鉤——滿堂之座 視鉤各異

戰國鎏金銀猿形帶鉤(孔子博物館藏)正面

孔博藏珍|帶鉤——滿堂之座 視鉤各異

戰國鎏金銀猿形帶鉤(孔子博物館藏)背面

此帶鉤依猿形而制,構思巧妙,造型生動,做工精細,生趣盎然。

銀質鎏金。猿側身前視,作攀援躍進狀,猿身微拱,前掌略曲成鉤形。雙目嵌藍色料珠,炯炯有神,背有一釘狀鈕。

孔博藏珍|帶鉤——滿堂之座 視鉤各異

戰國獸形銀帶鉤(孔子博物館藏)

此銀帶鉤造型狹長,呈琵琶形。獸首狀鉤,鉤身凸起兩道細稜,尾端飾獸面紋,鉤背有一釘狀鈕。

孔博藏珍|帶鉤——滿堂之座 視鉤各異

戰國鎏金鑲玉銅帶鉤(孔子博物館藏)

此銅帶鉤裝飾方法獨特,工藝精湛,光豔奪目。器形扁寬,通體鎏金。獸首狀鉤,鉤身中部鑲嵌圓形綠松石、鳥形玉片,邊飾鳥羽、爪等,鉤背有一釘狀鈕。

孔博藏珍|帶鉤——滿堂之座 視鉤各異

戰國獸面紋玉帶鉤(孔子博物館藏)

此玉帶鉤晶瑩溫潤,呈鏟形,有褐色沁斑。獸首形鉤,面刻飾獸面、捲雲紋,獸尾勾卷,背面刻飾勾雲紋,圓形鈕,鈕面飾捲雲紋,紋飾精美,工藝精湛,古樸典雅,為戰國玉帶鉤之精品。

孔博藏珍|帶鉤——滿堂之座 視鉤各異

明龍首螭虎白玉帶鉤(孔子博物館藏)

龍首形,鉤面浮雕一爬行狀螭虎,口含靈芝仙草,與龍首相對。背部有一橢圓形鈕。有沁斑。此帶鉤玉質溫潤,螭虎雕刻精細,造型生動活潑。

一枚小小的帶鉤,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成就其美,各時期的文化賦予其韻。更多精美的古代配飾,歡迎您來孔子博物館細細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