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唐朝到底有多強?自初唐起,經過太宗高宗兩代準確且貼合實際的治理,可以說是政治清明,國家井然有序。到盛唐時期,唐朝全國人口達到4000餘萬,科技文化皆有長足的發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唐朝與歐亞許多國家都有密切的往來,自唐之後世界上許多地方將中國人稱為唐人,這一習慣也延續至今。如今世界上中國人聚集生活的地方,基本都被稱為唐人街。詩佛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可見唐朝的繁盛與世界上的影響力。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這影響力怎麼來的?自然是因為唐朝武德充沛。初唐太宗李世民的赫赫戰功古今彪炳;及至後來與吐蕃、與突厥、與大食、南詔等戰爭,都是相當了得的戰果。因多有戰事發生,加之文化發展,在盛唐時期就漸漸形成了邊塞詩派。邊塞詩派多以塞外風光、將士戍邊生活為主要內容。詩歌整體氣勢雄渾豪邁,頗具大唐壯武磅礴之風,有虎躍龍驤的豪放之美。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王昌齡是邊塞詩派最為著名的詩人之一。其早年鬱郁不得志,到30歲左右才中了進士。早先投筆從戎,有過一段時間的塞外生活。王昌齡的邊塞詩多情景交融,整體簡潔精煉,又明快爽朗,讀來頗有意蘊。“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都是傳世佳作,可以說是傳唱千古。然而除了邊塞詩,其實王昌齡的送別詩也是一絕,不妨一起來讀一下,看看這“七絕聖手”之名可算是名副其實?

一、《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 王昌齡

白話意譯:

寒冷的夜雨浸染江水與吳地,清晨與你送別之後我一個人孤零零地望著楚山。你到了洛陽之後,如果洛陽的親友問起我,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依然如冰制如玉壺一樣磊落。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送別詩所主要表現的,自然是離愁。所有深刻的生離之苦,經過詩人妙手,化成文字也能讓讀者感受到寥落與愁苦。詩的前兩句就是敘事與場景描述,“寒雨連江”、“楚山孤“無一不是在烘托強調離別氣氛的。漫天蕭瑟夜雨似與江水相連,”連“字可見雨勢頗大,夜雨的寒意就如同離愁一般侵染著詩人,與送別後的煢煢獨立相照應,一派蕭索的離別情景。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後兩句則是作者與友人送別時的囑咐。大體上就是”如果親朋好友問起我,告訴他們我還是我“,想必詩人在與友人的交流中也經常說過自己的胸臆。冰心與玉壺,強調的是清明澄澈,是不為汙濁所汙染的堅持,是如同磐石一般的信念。詩人最後這兩句,真可謂是萬語千言都在其中——”我知道你們有些擔心我,如今的際遇確實令我難過,但我相信你們也知道,我就是我,不會因宵小攻訐就有所改變。我心如此,你們是知道的,所以毋須掛懷“。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離別雖苦,但這首送別詩卻有別樣的豪邁與豁達在其中。與漫天寒雨連江、獨自孤立楚山所對應的,是”你,以及洛陽的親友們,你們懂我的,我就這樣的“。是餞別親友之後相信這世上了解與相信我的人即使遠隔山水,依然懂我如故的自豪與爽朗,是隱含著”我們都一樣“得高潔風骨。全詩讀來意境悠遠,餘味綿長。相信當這千古詠誦的兩句真的傳到洛陽,王昌齡的親友們必定哈哈大笑,當浮一大白!

二、《送柴侍御》賞析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沅江水路四通八達,能連線武岡。送你離開我並沒有覺得悲傷,你去的地方與我這的青山一樣的天氣,面對同一輪明月的我們又怎麼會是身處兩地呢?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這首詩與《芙蓉樓送辛漸》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依然是有離別愁緒的,最後是用”天涯皆知己“消解,以我心記錄離別,昇華全詩。《送柴侍御》則是在整體開解與輕鬆的基調上,暗暗蘊藏了深切的離愁。

詩人起手就是非常直接的開解:沒事,你去的地方又不遠,我這沅水四通八達的連著呢,所以送別你我都沒感覺有離別之苦。讀到這裡覺不覺得熟悉?現代我們走親訪友後與親友惜別是不是跟親友講:”沒事,現代交通發達,若干個小時就到了“,”機會多著呢,下次見啊!“。怎麼樣,這樣的情緒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王昌齡講了個透徹,其實啊,這樣的語言都是為了消解離別的情緒。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後兩句可謂千古名句。詩人以一個肯定句式,一個反問句式,”你的去處與我這裡都是一樣的天氣,面對著同一片雲,在同一個明月之下。這不是跟現在在一起一樣嗎?怎麼會是身處兩地呢?“作者以”沅水通波接武岡”、“青山一道同雲雨”來反覆強調地域上的接近,又巧妙地借天氣與景色——月亮將時空轉換,突出我們並沒有分開,表達的是我不願與你分別的惜別之情。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然而真的沒有離愁嗎?全詩都是一個輕鬆的基調,初看並不會讓人感覺悲傷。但細讀之下,其實詩人每一個字都是為了消解濃得化不開的離愁,只是為了不使得詩中的“柴御史”難過,才擺出輕鬆的姿態。看似舉重若輕,其實殷殷情切。既然分別不可避免,只好以雲雨明月皆一來表達兩地同心。真摯的感情與深沉的離愁蘊在每一個字裡。安慰“柴御史”的技巧越高越顯得王昌齡感情真摯懇切,讀起來令人動人,當真是不可多得佳句,足堪流傳千古!

王昌齡兩首送別詩,內容相近表達卻大相徑庭,末句皆是千古名句

這兩首詩以不同的基調陳述了別樣的離別之情,詩中之句都是傳誦至今的名句,可見王昌齡水準之高。看完了這兩首,還覺得王昌齡只有邊塞詩強嗎?王昌齡“詩中夫子王江寧”、“七絕聖手”之名可是名副其實?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探討,期待您的品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