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鍊》:害慘瑪蒂爾德的不是虛榮,而是窮人的認知侷限

《項鍊》:害慘瑪蒂爾德的不是虛榮,而是窮人的認知侷限

對於莫泊桑小說《項鍊》的解讀,普遍認為是女主人公的虛榮心太重,才導致自己和丈夫陷入債臺高築的窘境。

但其實,渴望在晚會上豔壓群芳,被眾星捧月,是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的虛榮。

瑪蒂爾德無非是借了一條鑽石項鍊而已,沒有花高價錢去買,更沒有出賣色相去換,她的虛榮心沒有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項鍊不丟失,這次晚會對他們一家人的經濟影響不大。

真正讓瑪蒂爾德和她丈夫陷入債臺高築的,其實是她身為底層人的認知侷限,她從沒想過有錢人也會戴假的鑽石項鍊。

瑪蒂爾德出身在一個普通的小職員家庭裡,沒有遺產,沒有陪嫁,她沒有任何辦法結交有錢有勢的男子,最後只得被家裡人安排,

嫁給了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

《項鍊》:害慘瑪蒂爾德的不是虛榮,而是窮人的認知侷限

這樣的條件其實不算差,至少她從小沒有忍飢挨餓,小說中還交代她上過教會學校,家裡還僱了一個保姆伺候。這樣的生活,是無數底層勞作一輩子的婦女都難以企及的。

但瑪蒂爾德還不知足,她每天在家裡做白日夢,渴望過上錦衣玉食、香車寶馬的生活。

作者花了大量筆墨描寫她對貴婦生活的幻想:

東方壁毯、青銅高腳燈;穿著套褲長襪的高大男僕,四壁蒙著古老絲綢的大客廳;陳列著珍貴古玩的精緻櫥櫃,薰香撲鼻的小巧的內客廳,午後五點鐘名媛朋友的促膝清談……

這基本上是絕大部分普通人對“有錢人”的想象,認為上流社會就是奢侈浪漫的,件件家當價值連城。而實際上,富人也有富人的煩惱,坐吃山空的貴族大有人在,周圍人公認的“有錢人”為了排場和麵子,節衣縮食的也非常多。

瑪蒂爾德有一個女友,伏來士潔太太,是她以前教會學校裡的同學,過得比她好。她去她家看了幾次,

每次回來都會傷心、遺憾、憂慮,難過好幾天。

她羨慕甚至嫉妒好友,以為好友過上了她想象中的富裕生活,成為了她想要成為的人。

所以,當她需要華貴的首飾去參加晚會的時候,就去問好友借,

她根本想象不到自己羨慕崇拜的貴婦,會戴假的鑽石項鍊。

《項鍊》:害慘瑪蒂爾德的不是虛榮,而是窮人的認知侷限

其實,如果她精明一點,見

伏來士潔

太太能如此輕率地借出項鍊,就能懷疑這件寶貝並不怎麼值錢。當時她提出要借這項鍊的時候,只問了一句,

伏來士潔

太太就爽快地答應了。而且後來項鍊丟了,

瑪蒂爾德買了新的還給她的時候,她都沒開啟看一眼,

可見並不把它放在心上。

可惜瑪蒂爾德還是見識太淺了,

貧窮限制了她的認知,虛榮使得她對有錢的好友盲目崇拜,她其實並沒有深入瞭解朋友的為人。

項鍊丟失後她只有本能的認識:我弄丟了上流貴婦昂貴的珠寶,我必須用一生精力去掙錢償還這筆鉅債。

而她的丈夫駱塞爾先生為人忠厚老實,也沒有意識到丟失的項鍊可能是假貨,買了個36000法郎的項鍊去代替。可見,雖然他是個公務員,但身處底層,認知能力也不比妻子強多少。

因為毫不懷疑那串項鍊是假的,瑪蒂爾德和丈夫在此後十年的光陰裡,以小老百姓的誠實和勤懇去償還債務。

她丈夫除了上班,每晚還替一個商人清點賬目,夜間常常替人抄寫。

瑪蒂爾德辭去了傭人,自己幹起了繁重油膩的家務,

穿著和普通平民一樣的衣服,挎著籃子上街買菜,跟小商小販討價還價,一個子一個子地捍衛自己可憐的錢袋。

貧窮加速了夫妻倆的衰老,他們簡直跌落到了社會底層,瑪蒂爾德成為了自己最不願意成為的婦人。她頭不梳面不洗,

裙子穿得歪歪斜斜,兩隻手通紅,說話大嗓門,儼然就是個市井潑婦。

《項鍊》:害慘瑪蒂爾德的不是虛榮,而是窮人的認知侷限

其實如果她當初和朋友進一步溝通一下,她朋友早

告訴

她那項鍊是假的,這可怕的損失本可避免。但是瑪蒂爾德買了新項鍊歸還後,與伏來士潔太太這十年間沒有再見面。

這一方面是因為貧富差距大,伏來士潔太太與他們夫婦倆的生活確實沒有什麼交集;而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瑪蒂爾德強烈的自尊心。

虛榮心是自尊心扭曲後的表現,所以,愛慕虛榮的人,往往有著比一般人更強的自尊心。

小說中,在瑪蒂爾德歸還項鍊的時候,有一段心理描寫,她看著女友接過盒子生怕她開啟來檢查,心想:

倘若她發現掉了包,會怎麼想?怎麼說?會不會把我當作賊?

瑪蒂爾德為什麼不如實告訴朋友弄丟了項鍊的事實?因為她和丈夫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知道這是很沒面子的事。

如果這件事公之於眾,他們丟失的不僅僅是項鍊,還有誠信、自尊和名譽。

與其被人戳著脊樑骨罵,不如去買個新的代替,原原本本地歸還給人家。而歸還之後,他們也是心懷愧疚,不願意見她,寧可自己默默地掙錢還債。

這可以說是窮人誠實守信的美德,但也未嘗不是一種精神上的虛榮。

瑪蒂爾德直到十年後償還完債務,才有勇氣走到朋友面前,告訴她丟失項鍊的實情。當她朋友說出項鍊最多隻值500法郎的時候,可惜,她已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十年的青春再也回不去了。

《項鍊》:害慘瑪蒂爾德的不是虛榮,而是窮人的認知侷限

所以,從事情發展的結果來看,導致瑪蒂爾德“十年悲劇”的,不是她想要在晚會上大出風頭的虛榮心,而是她窮人的認知侷限。

假如她當初不對上層階級的貴婦生活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就不會有在晚會上大放光彩的虛榮,就不會去借那串鑽石項鍊。而如果她能精明務實一點,實事求是地去了解自己的朋友,也不會傻乎乎地為了償還自己不該承受的代價,磨耗十年的青春。

越是貧窮匱乏的人,越容易對富人的生活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幻想多了,就容易迷失自己,把現實中的生活過得一團糟。

現在有的都市國產劇,富人買東西動不動就以萬為單位支出,出入的場所也總是高檔奢華的,為什麼劇情那麼浮誇?就是為了滿足窮人對富人生活的幻想。

窮人在現實裡擺脫不了困境,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渴望在精神世界裡實現。有些文藝創作者為了走捷徑賺取經濟收入,就逢迎這種心理需求,製作一部又一部的浮誇劇,哪怕劇情不合邏輯,沒有思想內涵,也不在乎。

《項鍊》:害慘瑪蒂爾德的不是虛榮,而是窮人的認知侷限

而窮人看多了這樣的作品,就會形成錯誤的認知,以為富人個個花錢如流水,吃穿住行都是頂級高配。實際上,富人想要持久地擁有財富,可能要付出比普通人更辛苦

努力,甚至需要在不必要的支出上節儉。

所以,莫泊桑的《項鍊》至今仍然有現實意義,作者的主旨不僅是諷刺窮人的虛榮心,更是為了喚醒沉迷於幻想的人,改變他們對富人生活不切實際的認知。

有西方諺語叫: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富人之所以是富人,未必是不勞而獲繼承了前人的遺產,他們可能背後承受了更重的壓力與責任。看富人不能光看表面的風光,也要看他們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