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是精湛的手工藝術,其中反映出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家人的濃厚之愛。一件服裝從布的紡織到以布製衣,再到裝飾等這一系列過程全部手工完成,他們很早就熟練掌握了各種織布、印染、裝飾等手工藝。

後漢書●南蠻傳

》中就這樣描述過:“織漬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

雲南少數民族對服飾的整體上色常透過“

”來實現,他們傳統染色的原料幾乎都是從自然中取得,時至今日仍被沿用。在《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就有記載,早在3 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來進行布料染色,如樹皮、樹根、葉、果、花卉、硃砂、石青、墨魚汁等,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管理服飾染色的官員,稱為“

染人

”。中國傳統“

五色

”常常從藍草、茜草、梔子、五倍子等植物中得出,而云南少數民族服飾整體底色則常常以藍色、黑色、白色為主。如以藍為底色的服飾,它透過從藍草中提取藍色來實現,宋應星在《

天工開物

》中就有提及:“

凡藍五種,皆可為靛。

”勤勞的雲南少數民族民眾常常自己種植靛草,這種植物易種易得,採集來放到缸中煮泡並靜置一段時間讓其發酵後便可作“

”,其色純正,色牢度較好。“

”除了對服裝面料整體上色外,還包括對服飾的染色裝飾,蠟染和扎染就成為特色。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傳統染色

如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苗族、彝族常常用蠟染、扎染等手工藝來裝飾服裝,現今雲南大理白族扎染已經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與扎染都是透過防染形式來構成服裝圖案肌理的,它們的製作過程不一樣。 傳統蠟染常常以蜂蠟或楓樹膠為防染劑,在需要繪製圖案的地方塗上,也叫“

封蠟

”,當布浸入色缸中,有蠟之處就將顏色阻隔,之後用熱水將蠟煮去就露出與染色不同的白色底,它就構成了圖案。在上蠟浸色時,由於手工封蠟不均勻或不穩固導致蠟會裂開,會有色漬浸人圖案中,這樣就形成了特別的裂縫肌理,常將此稱為“

冰裂紋

”,這是蠟染工藝特有的效果。和蠟染一樣, 扎染也是透過防染來製作圖案,但是,它是在布料上進行捆紮來實現。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

根據事先在腦中勾勒的圖案紋樣,人們用結實的棉線在需要出現圖案的地方進行捆綁、縫製,以此形成阻染,然後放人染料中上色,由於扎染不像蠟染那樣有封蠟,所以為了上色效果更好,常常透過在色料中翻煮的形式來給布料染色,一般煮的時間越長其染色效果就越好。染好後需要對色布進行反覆清洗,將染料過濾乾淨,最後將布料上擁扎部分解開,圖案紋樣就呈現出來了。由於手工捆綁,擁綁邊緣處會有顏色的滲入,因此其圖案邊緣就會形成一定的漸變色感,和蠟染的“

冰裂紋

”一樣,也非常有特色。整體上,精細複雜的圖案常常用蠟染來完成,而粗獷簡約的圖案常常用扎染來完成,但實際上雲南少數民族人們常常會將兩種風格紋樣同時用在一件服飾上,以此來增強風格變化,豐富視覺感受。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蠟染

一件衣服就是一個“

資訊庫

”,人們僅透過印染來表達對美的追求和理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中刺繡手工藝必不可少。刺繡是傳統手工工藝珍寶,《

尚書

》記錄: 4500年前就有“

衣畫面裳繡的規定

”,它的鮮豔色彩彌補了印染色彩單一的缺憾,具有鮮明特色,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撒尼刺繡已經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南少數民族女孩們從小就要學習針線活,常常由老一代傳給年輕一代,代代傳承,女孩們以練就熟練刺繡手工和做出精美刺繡裝飾為榮,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展現她們的勤勞和聰慧。服飾中的刺繡工藝有平繡、挑花繡、貼繡、結繡等。平繡運用最廣,也稱為“

平針縫

”,線依據圖形並排排列,針法較為簡單;挑花繡則和現今流行的十字繡相似,線以:十字交叉形式排列,然後透過十字來構成圖案,常給人一種幾何抽象的紋樣感 ;貼花繡運用也較多,人們用色布剪花樣,並將其貼附於面料,對花樣進行鎖邊釘固,有些貼花布與底層面料間還進行棉等纖維的填充,使其具有立體感。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雲南石林彝族

雲南傣族也流行貼花繡,但其花樣一般用紙來剪成,同時最具特色的是他們將剪紙貼於服裝後其刺繡則以平縫形式走針,最終將紙樣縫蓋住使得圖案紋樣同樣具有立體感。雖然雲南少數民族服飾以女性藝術為主體,但男性也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他們常常參與到服飾的設計製作中,為女性在製作服飾時提供協助。如他們外出進行農作、狩獵活動時,為家裡女性收集來各種服飾裝飾材料,如貝殼、動物齒骨、草果等,男女們透過服飾相互傳遞愛和關懷,甚至有些還成為愛情的象徵,這將服飾藝術的價值又提升了一個層面。銀飾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一個重要表現元素,它常常和刺繡一起營造了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精美效果。如果說印染刺繡代表著女性的手工藝術,那麼銀飾品就為男性手工藝術,他們用耐心和高超技巧一起構成了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美麗特色。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雲南傣族

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銀飾的設計和製作就常常由男子來完成,在很多村寨中都有專門的銀匠師傅,據說這種工藝只傳男不傳女,他們的技藝為雲南少數民族服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製作銀飾時,銀匠們常常先做銀片,銀片有各種造型,如方形、圓形、如意形等,然後將銀片放人事先制好的圖案模子中進行擠壓,以此形成紋樣雛形,接著在樹膠製成的墊塊上對銀片進行鏨圖和圖樣整理,期間要反覆對銀片進行加溫軟化,以便塑形。當圖案紋樣成型後,銀片還要根據設計要求與其他已經成型的銀片焊接拼合,最後再經過酸洗、打磨、上光等過程才算結束。整個銀飾製作過程複雜,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進行不斷重複的整理,常常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才能最終完成,正所謂“

慢工出細活

”。

參考資料《中國民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