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後,進化其實從未停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酒精性臉紅反應”,這個問題其實也涉及到為什麼歐美人不喜歡喝白開水的原因。人類在原始社會,食譜當中其實是沒有牛奶和酒的。

第一、乳糖不耐症

哺乳動物在幼兒期,需要母體提供的乳汁生存,牛奶當中含有乳糖,乳糖需要乳糖酶來分解,如果體內缺乏乳糖酶,那麼,牛奶進入到消化道以後,就會出現腹痛、腹脹、腹瀉等症狀,這就是“乳糖不耐症”,人類的嬰幼兒,體內都能自然產生乳糖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嬰幼兒會斷奶,因為哺乳動物的母體不可能永遠給幼體提供乳汁。當嬰幼兒斷奶之後,體內合成乳糖酶的能力會逐漸減弱,到了成年階段,再喝牛奶,就會出現“乳糖不耐症”。

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奶牛

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的基因產生了一次突變,負責合成乳糖酶的基因在成年以後,能夠繼續表達,於是,人類的成年人開始也能喝牛奶了,這種突變最早產生在馴化了奶牛並且以動物的乳汁為主食的人群中。有乳糖不耐症的人群在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東亞的比例,則非常高,因為在古代,歐美人長期以動物的乳汁和乳製品為主食,而在中國和日本,農業是以種植業為主,人們並不飼養奶牛,很少食用動物的乳汁和乳製品。

除了喝牛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會發生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人總是喜歡喝白開水,即使是喝涼水,也是等到白開水變成涼水以後再喝,總之,中國人喝水,一定是喝煮沸過的水,但是,歐美人喝水,很少喝煮沸過的水,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自然界的動物,都可以直接在河裡喝水,但是,人類卻不行,因為自從人類發明了火以後,我們就開始吃熟食了,食物經過燒烤之後,上面的微生物就變少了,人類長期遠離食物上的細菌和微生物,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也發生了變化,不再適應擁有大量細菌和微生物的食物了,這個時候,再吃進去生食,往往會拉肚子。喝水也是如此,當人類的消化道不再適應多細菌、多微生物的食物之後,對天然水體中的水也不再適應了,於是,就需要淨化飲用水。

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人們淨化水的方式其實是很落後的,中國人是使用煮沸的方式來淨化飲用水,將食物煮熟,可以殺死大量的微生物和細菌,同樣,將水“煮熟”,也可以殺死裡面的微生物和細菌,歐洲人則使用酒精來淨化飲用水。

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自然界可直接飲用的河水,並不多

第二:白開水與酒精性臉紅反應

中國古代的人們喝水,主要其實並不是喝白開水,而是喝茶,沏茶必須用高溫的熱水,用高溫的熱水沏茶,則需要瓷器,因為瓷器能耐高溫。歐洲人在古代喝飲料,需要用玻璃杯,古代的玻璃製造技術非常落後,玻璃一旦遇到溫度比較高的熱水,就會炸裂,所以,歐洲人喝的飲料,基本上都是涼的,歐洲人吃西餐,玻璃杯裡面的果汁是涼的,牛奶也是涼的。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和中世紀時期,人們喝水,主要就是喝果汁,果汁是新鮮的,除了喝果汁以外,他們還喝酒精濃度非常低的酒,這些酒一般也是以水果為原料發酵而成的,把酒精與水混合在一起,酒精就可以殺滅一部分微生物了,換句話說,歐洲人是用酒精來淨化飲用水的。

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公元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葡萄生產

酒精濃度低的酒,其實是可以解渴的,中國古代的白酒,就是酒精濃度低的酒,古人喝酒確實可以解渴,比如《水滸傳》裡梁山好漢“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就反映了古代的白酒可以解渴的歷史事實,楊志押運生辰綱,途徑黃泥崗,眾人又熱又渴,看著白勝挑著白酒來了,想買酒暢飲。按照常理,人在又熱又渴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喝白酒的,因為越喝越渴,為什麼北宋時期的人能夠透過喝白酒來解渴呢?因為元代以前的白酒,都是低濃度的酒精飲料,而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則是燒酒,是透過蒸餾而成的酒。

因為歐洲人長期飲用低濃度酒精的飲品,所以,經常會處於醉酒的狀態,當然這裡所說的“醉酒”,是指輕微的醉酒。酒精進入人體以後,有一個解酒的過程,酒裡面含有的酒精就是乙醇,乙醇在被消化系統吸收以後,會進入肝臟,肝臟裡面的乙醇脫氫酶會將乙醇氧化為乙醛,乙醛脫氫酶又進一步將乙醛轉化為乙酸,乙酸對人體是無害的,是醋的主要成分,因此,人類解酒的過程,其實也是“解毒”的過程,將具有一定毒性的乙醇和乙醛轉化為無毒的乙酸,乙酸又會進一步轉化為脂肪、水和二氧化碳,脂肪和水都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歐洲人由於長期飲用酒精飲料,這樣的解酒過程,就不斷地重複,形成了一定的進化壓力,酒量變得越來越大。

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古羅馬時代,北非地區的人們製作葡萄酒

為什麼有的人在喝了酒以後,臉會變紅呢?這是因為乙醛脫氫酶發生了變異,體內的乙醛脫氫酶無法有效地將乙醛轉化為乙酸,乙酸是無害的,而乙醛則是有毒性的,當體內的乙醛達到一定的濃度時,就會引起強烈的不適,出現面紅耳赤、嘔吐、頭暈的現象,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醉酒”,因此,喝酒經常臉紅的人,是沒有多少酒量的,因為他們體內的乙醛脫氫酶無法有效地將乙醛轉化為乙酸,飲酒對他們來說,是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因為乙醛是具有一定毒性的,會使得身體出現各種不適,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臉紅,這就是“酒精性臉紅反應”,有酒精性臉紅反應的人群是不是沒有生存優勢呢?並不是!酒精性臉紅反應能夠使得人們避免酗酒,不會對酒精飲料成癮。具有酒精性臉紅反應的人群,在亞洲比較比較多,而在歐洲則非常少。

第三:中國人為什麼不用酒精進化飲用水?

在元朝以前,中國古代的白酒也可以當作飲料,唐宋時期,有很多詩詞是描寫美酒的,但是,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喝茶,而不喝酒精飲料呢?因為中國古代的酒都是糧食釀造的。

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中國北宋時期的一場宴會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部,亞歐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中國的降雨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東部地區的氣候,是典型的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最顯著的特點是雨熱同期,即夏天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雨熱同期的氣候,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適合精耕細作,因此,中國古代的農業,主要是種植糧食作物,因為水稻、小麥、大豆的產量非常高,將農田改為果林、草場是非常不划算的。中國古代,人們也種植水果,比如,桃子、李子、杏子、梨子、橘子等等,但是,果樹的數量非常少,對於中國人來說,釀酒必然要選擇糧食,而不是水果。由於釀酒需要糧食,因此,頻繁地喝酒精飲料,實際上容易造成糧食的短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夏朝和商朝,都因喝酒而滅亡,鑑於夏亡的教訓,商朝還嚴厲禁止官員酗酒,如《尚書》記載道:“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敢有殉於貨色,恆於遊畋,時謂淫風。”商代統治者,雖然一再告誡後世之君,不能“酣歌於室”,但是,商紂王最後還是因酗酒而敗壞了朝政。

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中世紀的歐洲人在儲存橄欖油

先秦至秦漢時期,人們之所以一再強調不能酗酒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古代的酒是穀物釀造的,酗酒等同於浪費糧食,如《戰國策》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梁惠王魏嬰在範臺與諸侯舉行宴會,暢飲美酒,當梁惠王向魯共公敬酒時,魯共公勸諫道:“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戰國策》裡面的很多故事,雖然有虛構的成分,但是,“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反映了先秦時期的人們把喝酒與天下的興亡聯絡在了一起。

中國古代,只有當社會經濟非常繁榮時,人們才普遍喝酒,比如,盛唐時期和北宋時期,人們就經常喝酒,酒的多少還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程度,因為中國古代的酒是糧食製造的,糧食產量的高低,與社會生產力密切相關。

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夏商周時期,喝酒的容器,爵

歐洲的南部,是地中海氣候區,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寒冷多雨,雨熱不同期,非常不利於植物的生長,為了適應夏季炎熱乾燥的氣候,植物必須減少水分的蒸發,葉子都變小,變厚了,並且上面還有一層蠟質,這種植被就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地中海氣候適合種植葡萄、油橄欖和無花果,糧食作物則主要以小麥和大麥為主。

中國人喜歡勸酒,但為什麼酒量不如西方人?與一次基因突變有關

中世紀的歐洲人在採摘葡萄製造葡萄酒

歐洲的北部地區,也就是西歐和北歐,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和多雨,光照不足,溫度海洋性氣候也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但卻適合牧草的生長,因此,西歐和北歐的農業,實際上是種植業與畜牧業並存的,畜牧業的地位非常重要,種植業也並非完全種植穀物,有的時候還種植蘋果、葡萄等經濟作物。因為歐洲人把生產水果,也當作種植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喝水果製作而成的酒精飲料,就不會浪費糧食。水果本身是不易儲存的,成熟以後,很快就會腐爛,只有製作成酒精飲料,才能夠儲存很長一段時間。

在中世紀,歐洲的城市環境非常的差,水源經常被大量的細菌和微生物汙染,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喝水很容易生病,因此,人們形成了喝酒精飲料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