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識 | 杯測在生豆採購、烘焙、衝煮等不同場景的應用

一提到杯測,大部分人就會想到,杯測就是透過科學的方法來檢測咖啡的品質,從而選擇自己喜歡喝的咖啡的方法,也有的人習慣用正常衝煮來判定咖啡品質,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杯測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吧。

咖啡知識 | 杯測在生豆採購、烘焙、衝煮等不同場景的應用

-生豆採購

採購或咖啡進出口商,幾乎都是天天杯測,評估生豆品質,才能決定要不要購買以及確定可接受價位等等。杯測的知識能夠有效跟生豆進口商,或是咖啡農以及咖啡處理廠溝通如何達到理想的風味。

這個環節的咖啡業者,自然還是遵循SCA的杯測標準比較有效率,畢竟上游接觸的生豆比較廣泛頻繁,下游的烘焙商也各有各的想法,應用統一的標準,更有利於商業的操作。

咖啡知識 | 杯測在生豆採購、烘焙、衝煮等不同場景的應用

-烘焙師

每隻豆子至少要兩次,或是多於兩次的杯測。一次是在採購前做樣品杯測,瞭解這隻豆子的特性,確定要不要進貨;一次是在烘焙之後針對成品做的杯測。第一次會著重在理解豆子的本質以及它的潛能,之後的成品杯測會著重在烘焙對咖啡風味的展現有沒有達到預期,幫助烘焙師在後期根據豆子的用途與使用物件,對豆子的烘焙細節進行調整。

對於後續銷售和衝煮沒有想法的烘焙師,當然還是會選擇遵循SCA的杯測標準,畢竟價格和風味的基礎就在這一套標準裡。即使烘焙程度與標準不同,也僅僅是因為烘焙思路和手法造就的特色,未必就會被扣分。

咖啡知識 | 杯測在生豆採購、烘焙、衝煮等不同場景的應用

但若然對於熟豆後期的銷售和衝煮場景有比較具體的想象,烘焙師就應該對杯測引數進行適當修正,杯測結果的判定也應該偏向實際衝煮場景,而非簡單的杯測分數。例如開發Espresso用的意式豆時,杯測時的萃取率應該考慮靠攏Espresso的萃取率,以是否接近Espresso消費者口味為準而不是杯測分數高低(具體修正方案後面再詳談)。

-咖啡師

在供應鏈最尾段,上承烘焙,下接客戶的咖啡師,很多時候在衝煮之餘也兼顧了一些提供咖啡常識教育、推廣咖啡的角色。為了對咖啡豆品質有足夠全面專業的認識,學習杯測也是應當的。

除了咖啡品質,杯測對咖啡師(或者說衝煮者)來說還有很重要的幫助,幫助在衝煮方面的技巧跟鑽研。畢竟再好的豆子,還是需要搭配適當的衝煮才能達到最後的最佳呈現。此外就是人際方面的溝通交流,大部分咖啡師或多或少會用到杯測的術語。

咖啡知識 | 杯測在生豆採購、烘焙、衝煮等不同場景的應用

這個環節的杯測,已經不建議直接使用SCA的杯測標準了。一來是烘焙師肯定有在豆子摻雜一丟丟自己的想法,在烘焙表達上並不會完全參考58/63;二來咖啡師的衝煮環境也與杯測有很大偏差,杯測表現出來的東西,實際衝煮出來未必一致;三來,咖啡師面對的客戶大多已經不是專業的咖啡從業人員,對於咖啡的需求和鑑賞能力也有很大的偏差,關注更多實際衝煮的效果會比較好。

咖啡知識 | 杯測在生豆採購、烘焙、衝煮等不同場景的應用

綜上所述,如果你需要得到一個嚴謹的杯測分數時,當然是應用標準的杯測引數較好。當你意識到,你的杯測目的並不是為了單純追求杯測分數高低的時候,你就應該撇開評分表,大膽地去修正你的杯測引數。

靠近上游的儘管往上游看,靠近下游的多往下游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