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問診的小夫妻想到的醫患溝通方法

昨天看了一對90後小夫妻,女孩是常規諮詢,丈夫陪伴。男士目測已經肥胖,女士則腹型肥胖。針對女士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提出一些改進意見(比如把每天兩個超大杯的含糖飲料逐漸減少,當然不止這一點)後,我說了這樣一番話:

作為專業人士,我們提出的一些愛心建議,可能與社會流行或者患者個人喜好不和諧。也只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看“人生的故事”,我們能夠看到大多數個體無法看到的“未來”——那些在40、50、60……90和100歲的人們身上發生的大機率事件和“意外”。包括我自己在內,幾乎沒有人能夠預知自己的未來,也看不到自己七八十歲可能發生什麼遭遇什麼。大多數人見到的別人的“健康故事”也僅限於身邊接觸或者來自社會媒體的道聽途說。不可能像我們這樣每天真實地見證和感受著不同生命身上上演的真實故事。所以,我只是劇透給你們:當下的一些做法,在大多數人老一些的時候,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以及你們可能會面對一些什麼……

從問診的小夫妻想到的醫患溝通方法

在送走這對小夫妻後,我思考了一個問題:

與患者溝通的核心應該是什麼?

醫療崗位工作這麼多年,一路走來,到現在為止,我個人覺得,我們的責任,是基於我們的知識庫和經驗,幫助那些來到我們面前求助的人們看到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包括可能有益的與可能製造傷害的。而做何選擇,是患者自己的決定。當他們做出了選擇,就意味著他們願意承擔這種選擇在未來可能製造的結局。

我沒有辦法篤定地告訴任何一個跟我產生醫患關係的人:這樣做一定是對,或一定是錯。舉個例子,有人喝一口紅酒就一命嗚呼了,有人每天干掉半斤高濃度白酒卻活到九十多——世界這麼大,個體差異的存在,讓任何選擇都有至少兩方面(且常常不止)的可能性。

但是,我可以基於我的認知,告訴患者:每一種可能性,從大機率上會導致什麼結局。

人生無非就是做選擇,做出了選擇,無論哭著笑著走下去,無論最終的結局是甜到心底還是痛徹心扉,都是自己需要面對和承擔的。想好了就行……

而說到做科普,我想說的是:看到我科普的你們,與我都不曾構成醫患關係。所以,科普其實不是“義務”,它只是我的一份熱情和喜好。我願意把我知道的傳播給更多的人,幫助“有緣的”避開一些坑,減少對生命可能製造的傷害和損失。因為,我見到過太多“不該發生的故事”,併為之動容過。我覺得:健康、開心、自在地去看每一天的大自然,是人生最難得也是最幸福的事情。而疾病,會讓生命活得“沒有尊嚴”!

從問診的小夫妻想到的醫患溝通方法

不過,我並不能保證我的科普就是100%正確的,對你就是100%合理的。因為:

① 這世上就不可能有絕對的對或錯

② 時間會驗證和推翻一些當時被證明是利大於弊的觀點(比如易致敏食物的新增時機)

③ 個體差異的存在

④ 我個人知識體系裡可能存在、而我自己卻不自知的盲區或死角。

所以,如果你覺得我的科普內容跟誰誰誰的在關鍵問題或核心思想上有顯著差異。你可以跟我提出來,我去辨別和思考和糾正(如果是我的短視),我會很感激你幫我指出。但是,還是那句話,辨別誰的觀點相對更客觀、或者更適合你,以及最終做何選擇,還是你自己的決定。

跟著我一路走來的粉絲朋友們,我很感恩你們的信任,但是你們也要心裡警鐘長鳴,就是:信任我或不信任我,都不排除對你有不利的影響。比如:太信任我,萬一我哪個觀點不夠客觀科學,你因為信任而盲從;或者,不信任我,但過了幾年你摔了跤才發現當初如果聽我的就不至於踩坑了~

從問診的小夫妻想到的醫患溝通方法

而對於太多網上的聲音,我給大家的建議是:

綜合考量一個人的專業度+專業態度。

這是不同的兩件事,專業度是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和經驗的豐富度。專業態度則是個複雜的事兒,大家自己琢磨哈,比如吸菸吸毒吃檳榔都是絕對傷害,卻在某些情況下姑息。再就是,絕大多數事情是不能“絕對化”的,就像我們說吃太多新增糖不好,但絕對不是一口糖不能吃甚至隔離碳水。再比如,人體是個整體,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只考慮一個點而不想全域性,也不能只管生理不顧及心理……

以上,說給有緣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