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指歸四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指歸四

翻譯:孟子告訴宋句踐說,你喜好遊說吧,我來給你說說遊說的事情,人即使曉得他的名聲也有傲然之氣,別人即使不曉得他的名聲也要有傲然之氣。宋句踐說了,怎樣做才可以有如此傲然之氣呢,孟子說了,賢士困窮但不失去仁義,賢士顯達不離開君子之道。窮困不失去仁義之道,這是賢士修身立己做到的,顯達不離道,則百姓不會對他失去希望。古代的仁人志士,得志就恩澤施及於百姓,不得志則以修身立己而顯於世間。窮困則會單獨修身立己,顯達則會讓善舉施及於天下百姓。

《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指歸四

評述:囂囂用詞,符合孟子的性格,孟子善養浩然之氣,所以他的言辭多是威猛剛大,大義凜然。囂囂就是這個意味,有點囂張,是傲然的意思,況且這是說的遊說,面對的都是王公大臣,還是自己上門去遊說,更要保持這份傲然。氣勢足但不跋扈。本段話的重點還是在於樂道,修道守道,修身立己是根本,修身做到了,自可去達人。君子不會被外物左右,堅守正道,持正而行於世間,和儒學義理是一致的。立己達人,自強不息。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指歸四

翻譯:孟子說了,等待文王那樣的人才顯達的,都是一般人而已。真正的豪傑之士,即使遇不到文王這樣的人也會顯達的。

評述:《論語》中多次見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之類的話語,那時的孔子何嘗不知這個道理,但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若是說孔子還心心念念周禮有所顧忌的話,到了孟子這裡已經開始蔑視王權,因為到了戰國末期,出現了太多的臣弒其君的歷史,可謂司空見慣,孟子就會想,只要自己堅持理想,守住道義,作一些抗爭是自然的。所以孟子也是到處推銷自己,先把自己的氣勢拿捏得穩穩的。

《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指歸四

孟子志在兼濟天下,所以可以不顧小節。畢竟社會還是給了孟子這樣的人一些空間的,並不是徹底的無道。所以孟子就想了,即使遇不到文王那樣尊賢下士的明君,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打造出一個文王那樣的君主,只要王公大臣用他。這符合孟子的性格。也不違背儒學義理。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指歸四

這一章顯然緊承上一段話而來的。先翻譯再講講其中的道理。

翻譯:孟子說了,加上有韓和魏那樣的財富,若是這兩家能審視自己意識到有欠缺的話,則韓和魏就遠遠超過其它人了。

評述:達則兼濟天下,韓魏兩家做到達了,但還未有兼濟天下的雄心,這是他們欠缺的地方。言外之意,若是使用孟子的話,孟子可以做到讓他們傲視天下,當然是以王道之治。

這就是孟子言豪傑之士的原因所在,他要爭取自己被他人所用。過人遠矣就是說孟子可以讓他們做到傲視群雄。

《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指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