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和粥在魏晉南北朝人們的飲食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當時飯的種類與烹飪方式,與現今相差無幾。南方地區人喜好稻米做成的飯。北方地區人偏愛於用粟、黍、稷做成的飯。蒸與煮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做飯的兩大方法。

對這一時期的人來說,飯即人生,飯即等級。“飯”這種極為平常的主食,也因其原料與價格,從側面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階層的等級生活。

稻米,由其製作成的米飯,是最為貴重的“飯”。稻米飯的昂貴身價,使一般百姓極少有機會品嚐。只有社會上層人士,才能將稻米飯作為主食來食用。

一般百姓,多食用麥飯。麥飯由麥子製作而成,主要原因是當時麥的價格偏低。同時,當時的人們還認為麥飯粗糲,為官者吃麥飯有失身份。

以糲飯與麥豆混雜製作出的豆飯,為當時社會底層卑賤、貧寒的人們所食用。橡實飯與豆飯的地位相似,都是生活貧困的百姓日常的主食。“橡子儉歲可食,以為飯;豐年放豬食之,可以致肥也”。據史載,橡子是災荒之年的重要食物。可見,橡實飯地位不高,卻對人們的幫助巨大。“送橡飯十斛”,北朝彭城王曾在孔衍窮困潦倒時幫助他,被孔衍感念銘記。

另有一種較為少見的雕胡飯。在《齊民要術》中記載:“菰谷盛韋囊中,搗瓷器為屑,勿令作末,內韋囊中令滿,板上揉之取米。一作可用升半,炊如稻米。”這種用菰米制作的飯,據史載味道還不錯。

飯和粥在魏晉南北朝人們的飲食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齊民要術》

除飯之外,粥在這一時期的日常飲食中也居於重要地位。單看粥,社會各階層的食用都很普遍。可將粥依據其製作原料細分,仍是粥即人生,粥即等級。大致看,粥有白粥、麥粥,還有豆粥、御粥、粟米粥。

由大米制作的白粥,與稻米飯一樣是社會上層人士享用的食物。白粥在當時的南方地區較為常見,東晉時郗超去謝安家中拜訪,便看見謝安在喝白粥。

飯和粥在魏晉南北朝人們的飲食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謝安

以小米制作而成的粟米粥食用範圍最廣。這種流行於北方地區的粥,不只普通百姓經常食用,官宦之家、士族豪強也常用來施粥,救濟飢餓的百姓。

“元嘉末,青州饑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積粟,躬食饘粥,開倉以救,鄉里多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田為續命田”。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發的戰亂與災害,使粥成為幫助普通百姓度過饑荒的重要食品。

由麥製作而成的粥,有麥粥與麥屑粥。兩種粥的區別在於麥子的製作方式差異。將整粒麥子熬成麥粥,為大多數百姓所食用,也稱之為“醴酪”“寒食麥粥”。將麥子磨碎後熬製的麥屑粥,通常為貧困者食用。

寒食麥粥(醴酪),類似於今天的八寶粥。製作時,將大麥、杏仁、餳糖搭配好熬成粥,既有營養,又味道宜人。御粥,則由遼東赤粱製作而成。

麥粥與麥屑粥在當時還有特殊作用。當家中有親人去世時,麥粥或麥屑粥便成為人們食用的主食,以此表達對逝者的追憶與尊敬。“不衣綿帛,不食鹽醋,日唯食一升麥屑粥而已。”據《陳書·孝行傳》載,張昭兄弟便在其父親去世時,食麥屑粥以寄哀思。

飯和粥在魏晉南北朝人們的飲食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陳書》

打破階層笆籬,這一時期各階層共同食用的粥叫豆粥。豆粥,多以紅小豆、綠豆等豆類熬製而成,顧名思義而成名。不過,經常食用豆粥的人,基本上家境均較為貧寒,被後人稱為“豆糜為食”。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