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話養生 燥暑夾雜重防病

夏秋之交話養生 燥暑夾雜重防病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一到立秋,氣溫雖然還那麼高,但身體的感覺馬上就跟前一段不一樣了,不像以前那麼潮、悶、溼,能喘得過氣了。但感覺上的輕鬆,不代表這是一個可以放鬆警惕的季節。

燥暑夾雜 須重防病

俗話說:“過立夏,扇子架。過立秋,扇子丟。”秋天和夏天(溼熱黏膩)不一樣,溼沒了,所以秋天主要是燥。而且,燥還要分兩種:夏秋交界時,易出現溫燥,意思是又燥又熱,而秋冬相接處是涼燥,是燥和涼。在立秋和處暑時的燥是溫燥,是和夏季連著的,溫度還沒降下來。

在這個過渡時期中,有時會有衝突,比如說溼和燥有衝突,我們從夏季過來,溼還存留在體內,而外面則開始燥了,人就會出現各種衝突的表現。這得根據情況,如果有溼的就治溼,有燥的就治燥。如果外燥,裡面溼,那就得兼顧。治溼可以用薏苡仁、紅小豆煮水,治燥用梨水、酸梅湯等,隨著氣候變涼,會慢慢轉好。

另外有一部分人有伏暑(暑在裡面潛伏著),這樣的人腸胃不好。暑必夾溼,秋燥傷肺,一面咳嗽,一面大便溏洩,這得根據輕重緩急,有時單獨治一個,有時兩者兼顧。

再比如老人,一般陽氣、陰氣都衰弱了,他們在氣候陰陽轉化的過程當中,轉化得不好都容易得病。像晚上18℃,白天32℃,溫差大適應不了。所以,這個時候老年人更得注意保健。還有人一到秋天就犯喘,有的人體內夾溼,又吃很多瓜果壞肚,這個時候腸道門診病人很多。總之,這個夏秋交替的時節,是應該提高警惕的時候。

養陰潤燥 保護脾胃

在秋天人容易口乾,可以喝點酸梅湯或吃些酸梨、山楂、秋梨膏等,少吃辣的食物,感覺就不那麼幹燥了。這就是所謂的“酸甘化陰”,可以應對秋燥。

有人問了這個梨怎麼吃呀,是煮著吃還是生著吃?要我說,這得分人。年輕人吃多點少點都沒關係;對於老年人來說,梨偏寒涼,腸胃涼的人得注意;偏陽虛的人容易腹瀉,不要吃太多。還有一種人,平時脾胃虛寒,大便不成形,不能生吃梨;可以煮梨吃,減輕涼性。我吃梨一般熬的時間比較長,寒性會減小很多,對腸胃不好的人來說,吃些軟乎、暖乎、爛乎的比較好。如果煮得時間短和生的差不多。此外,梨皮滋陰的效果較強,吃的時候應保留。

還有一種辦法,脾胃虛寒容易肚子疼的人,吃梨的時候可以加點姜。這就好比咱們現在喝的酸辣湯,酸味養陰,辣味養陽,如果您感覺身上比較幹,腸胃又不好,酸辣湯就正合適。中醫治病用藥也有類似的法子呢。

動靜有度 身心調和

在立秋和處暑這段時間可以多睡,睡眠多了就不會幹。因為“動則生陽,靜則生陰”,睡得好就能養陰,面容就好。若晝夜顛倒,廢寢忘食,就容易面容很差,口乾舌燥,鼻乾嚥燥。所以,建議大家早些睡覺。

但對現代人而言,良好的睡眠似乎成了奢侈品。中醫理論認為,人的陰陽是有消長規律的,晚上陽氣應該降下來。如果沒降下來,一是因為腦子沒靜下來,心情不好;二是行為因素,晚上做很多事;三是不良環境,像高溫、亮光或噪聲,有的人夜生活特別多,就不容易入睡。人做事應該在早上,早晨陽氣上升,事半功倍。

對睡眠不好的人,那就得吃點幫助安靜的東西。比如吃些酸棗汁、桂圓、酸奶、香蕉、獼猴桃、蘋果都行,還可喝點蘿蔔湯,往下順氣;熱水燙燙腳也行,或喝點酸奶也行。在藥物治療上,中醫認為酸苦湧洩為陰,辛甘發散為陽,故適合的人可早服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但酒為熱性,晚上就不要喝了。此外,靠長期服用安眠藥也不是好辦法,本該休息卻強打精神,過後又用安眠藥強加抑制,更加擾亂了人體的生物節律。

除改善睡眠,秋天適合登高遠望。秋天與肺對應,容易悲傷;到晚秋的時候,秋風掃落葉,人更容易悲哀。此時,可以選擇積極向上的事,與之中和,勿使秋悲太過;如秋遊散心,舒緩精神。

總之,這個季節最大的特點是由溼變燥。從飲食來講,可以用酸味的東西化陰來克燥。這個季節是一個由陽到陰的過程,要注意養陰,讓身體靜下來,睡好覺;此外,情緒上需要“中和”,擁有好心情才有好生活、好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