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寶寶因“胎記”搶救無效,給眾多寶媽敲響了警鐘,別再忽視了

新生兒第一次吃奶叫“開奶”,醫生會在你產後半小時到1小時左右就讓你給寶寶餵奶,最晚一般也不要超過6小時,這樣對刺激乳房儘早分泌乳汁,加速子宮收縮復原,幫助寶寶儘快排胎便以避免出現新生兒黃疸等,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現在你和你的丈夫需要適應自己的新角色、新責任,新生兒所面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適應外界這個全新的生活環境,與宮內環境相比,外面的世界陌生、寒冷,光線明亮,聲音噪雜,而且四周一下子變得那麼開闊。這時的寶寶更喜歡自己被用被子或毯子包裹起來,這樣會讓他(她)感到更溫暖、更安全,像在媽媽子宮中一樣。

一歲寶寶因“胎記”搶救無效,給眾多寶媽敲響了警鐘,別再忽視了

燕燕的寶寶馬上一週歲了,給兒子起名建國,媽媽燕燕的初衷是希望他有所建樹,一生吃穿不愁。之前在寶寶滿月體檢的時候醫生就提到寶寶的紅胎記看著不怎麼正常,最好能做個全面的檢查,當時燕燕並沒有當回事兒,因為她小時候的玩伴也有紅色胎記。燕燕一直以寶寶的紅胎記為榮,覺得這是寶寶專有的記號,以後就算丟了都能找到。

一歲寶寶因“胎記”搶救無效,給眾多寶媽敲響了警鐘,別再忽視了

可是隨著時間一日日的過去,寶寶的胎記慢慢的變深,呈現出可怕的深紫色,把小傢伙嬌嫩的面板撐得老高,好像碰一下腫塊就會脹破。這次燕燕沒有任何遲疑,抱著孩子直接就去了醫院,但是檢查之後醫生卻說已經太遲了,即便是治療,也很難能夠救回來。

最終,在北京兒童醫院,寶寶被確診KMS綜合徵。這種病臨床特徵是孩子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減少,瘋長的腫塊無情地吞噬血小板,孩子主要死亡原因是出血,死亡率高達30%至50%。這種病臨床較為少見,病因目前還不清楚,也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燕燕數度落淚,泣不成聲。

雖然每天打針吃藥,孩子身上的瘤體依然瘋長。在一個月後的一天早上,孩子經搶救無效後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一歲寶寶因“胎記”搶救無效,給眾多寶媽敲響了警鐘,別再忽視了

病因

該病病因不明,有研究表明,妊娠期應用黃體酮或接受絨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壓病及嬰兒出生時低體重可能與血管瘤的形成有關。有認為血管瘤是人體胚胎髮育過程中,特別是在早期血管性組織分化階段,由於其控制基因段出現小範圍錯構,而導致其特定部位組織分化異常,並發展成血管瘤。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組織遭受機械性損傷,區域性組織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幹細胞分佈到其他胚胎性細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為血管樣組織,並最終形成血管瘤。

三種常見的血管瘤的介紹

1、草莓狀血管瘤:也屬於毛細血管瘤的一種,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壓之不褪色,一般高出面板。好發於頭頸部,通常不在出生時出現,而是在出生後1-2個月內出現,數月內增大 ,生長迅速,一般是早發現早治療。

一歲寶寶因“胎記”搶救無效,給眾多寶媽敲響了警鐘,別再忽視了

2、鮮紅斑痣:屬於毛細血管瘤的一種,常見嬰幼兒的顏色較為顯眼,成年人的顏色暗紅,到後期後會有小疙瘩或者增生。一般血管瘤表現為一或數個鮮紅色或暗紅色斑片,邊緣不整,不高出皮面,壓之易褪色,頭頸部多見、出生時可見,可隨人體長大而增大,較大或廣泛的病灶常終身持續存在。

3、海綿狀血管瘤:靜脈血管畸形。多位於皮下,呈圓或不規則形,可高出皮面,呈結節狀或分葉狀,邊界不太清楚,質軟而有彈性,多呈淡紫或紫藍色,擠壓後可縮小。表面面板正常或與腫瘤粘連而萎縮。出生時或生後不久發生,好發於頭皮和麵部,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海綿狀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減少症和紫癜,主要發生於嬰兒,偶見於成人,是一種病情嚴重型別血管瘤,約1/4病例死於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