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編者按:2021年1月7日,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大聯合釋出《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上海位居全球第八,其中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咖啡館不僅在街上、商場中,也在書店,甚至劇場。而在劇場遇到好咖啡,那肯定滿滿都是戲。

研究發現,綠色能讓人放鬆心情、心態平和,在歐美劇院,演員休息室(又稱演員化妝間)也有一個劇場人才熟悉的“暗語”—— Green Room。上海大劇院最不缺的就是Green Room,乾脆沿用過來,為新開的咖啡館取名The Green Room Café。

從上海大劇院G1口步入The Green Room Café,一股綠意撲面而來,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你彷彿瞬間掉進了“綠野仙蹤”裡。

去年10月,為了配合金星舞蹈團《海上探戈》的演出,The Green Room Café首次試運營。今年1月,The Green Room Café陸續在美團、餓了麼、大眾點評上線,開始了外賣服務以及常態化試運營。

從店名到室內設計,再到主題飲品和甜品的量身定製,這家咖啡館處處隱藏著劇院的符號,彰顯著劇院的文化。也因此,即便周圍環伺著眾多知名咖啡連鎖品牌,The Green Room Café也因為背靠上海大劇院的文化氛圍,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The Green Room Café

設計裡處處是劇院的符號

The Green Room Café由上海大劇院和少山咖啡聯合打造。在此之前,大劇院有過一個咖啡館,不過是劇院自營、由員工操作,少山咖啡加盟後,新咖啡館無論從裝置的採購、咖啡豆等原物料的準備,還是到資深咖啡師的常駐,“肉眼可見”更專業了。

去年4月,隨著劇院復工,咖啡館開始啟動翻新重灌工程:首先敲掉天花,露出管道,抬高了層高;主色調採用了近兩年的潮流大色——薄荷綠,同時呼應了咖啡館的名字;咖啡館裡錯落擺放著散尾葵、金心巴西鐵、鶴望蘭、滴水蓮等高大的綠植,地面鋪著圓形的綠色印花地毯,原本空曠的空間瞬間靈動了,客人的私密性也得到了保證。

而在一些幽微的設計細節裡,你處處都能發現大劇院的符號和影子。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綠植、圓桌、椅子咖啡館裡擺著8張圓桌,桌面上的圖案由藝術家手繪,來自耳熟能詳的歌劇、芭蕾、音樂劇和音樂家們,譬如《圖蘭朵》《阿依達》《天鵝湖》《劇院魅影》,以及莫扎特、帕瓦羅蒂——這和大劇院綜合性的演出定位一脈相承。和圓桌配套的椅子也有兩款手繪圖案,設計元素分別採自大劇院的舞臺幕布、紅色座椅。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餐牌咖啡館的牆面也別出心裁,一面牆上掛著化妝鏡,鏡子四周鑲嵌著白色的泡泡燈——這是大劇院化妝間裡最經典的擺設,另一面牆上掛著黑色餐牌,各色飲品的英文字母和售價也是用泡泡燈“寫”出來的。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LOGO作為最重要的形象代表,咖啡館的LOGO也不乏劇院元素——拉開舞臺幕布,The Green Room Café躍然而出,英文字母同樣由泡泡燈點綴而成。LOGO散見於咖啡師的圍裙、咖啡杯、包裝袋、餐巾紙,包裝袋和餐巾紙上還印著《天鵝湖》裡的天鵝。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吧檯咖啡館裡飄蕩著精挑細選的歌劇詠歎調;咖啡館的玻璃外牆上鐫刻著“黑夜終將結束,太陽終將升起”“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等經典舞臺作品的名句;咖啡館的外側立著多個吧檯、座位,同款設計但高低不同,供客人休息;舞臺上的譜架也站到了咖啡館的門口,陳列著選單,由“莫扎特”守候……劇院文化無處不在。

為演出量身定製主題產品

咖啡豆作為咖啡館最核心的原物料,直接決定了咖啡的品質。在上海崇明,少山咖啡開設了一家咖啡豆烘焙工廠,一批在中國最早期接觸精品咖啡的咖啡師、烘焙師們投入到烘焙工作中,保障了咖啡豆在The Green Room Café的新鮮供應。

在這裡,除了常規的意式濃縮、美式、拿鐵、摩卡、平白、卡布奇諾、焦糖瑪奇朵,你還能和那些為大劇院的演出量身定製的主題飲品和甜點不期而遇,來一場充滿驚喜的邂逅。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咖啡師薛進平是少山咖啡聯合創始人,也是The Green Room Café的店長。你總能在店裡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因為肖似日本作曲坂本龍一,大傢俬底下也喜歡喊他“坂本龍一”。

從聖誕節到新年音樂會,再到崑曲《浮生六記》,薛進平介紹,The Green Room Café推出過多款主題飲品和甜品。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左:“棉花糖抹茶拿鐵”,右:“卡門摩卡”聖誕節特飲首推的是“卡門摩卡”,紅色杯子就像豔麗的吉普賽少女卡門,濃厚的咖啡味溫暖甜美,略帶水果風味,上面點綴著入口即化的奶油和紅色巧克碎。

“棉花糖抹茶拿鐵”以抹茶拿鐵為底,上覆奶油和一個戴著帽子、圍巾的雪人棉花糖,節日氣氛呼之欲出。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黑色阿依達”“黑色阿依達”是手衝黑咖啡,選用了衣索比亞的兩款咖啡豆來做拼配,致敬衣索比亞公主阿依達為愛生死相隨的愛情。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歌劇院”蛋糕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玫瑰與騎士”千層蛋糕新年音樂會演出期間,大劇院聯合上海歌劇院打造了一場“歌劇之夜”,咖啡館應時推出了“歌劇院”蛋糕,因為演出曲目裡有理查·斯特勞斯的《玫瑰騎士》組曲,“玫瑰與騎士”千層蛋糕也緊跟著上市。

劇院+咖啡|在上海大劇院的綠野仙蹤,從一杯咖啡愛上舞臺

“浮生六記”甜·茶套餐崑曲《浮生六記》演出期間,咖啡館還上市了“浮生六記”甜·茶套餐,內含歌劇院蛋糕+桂花糕+紅茶拿鐵——兩道甜點一冷一熱,西式的歌劇院蛋糕鬆軟清新,中式的桂花糕馥郁綿密;一杯紅茶拿鐵,茶香、奶香調和,入口回甘,拿鐵上盛放著一朵梅花,巧克力粉凝成,賞心悅目。

這些限定上市的定製產品很快被一搶而空,不少觀眾會衝著這些產品提前來咖啡館候場,在味蕾的美妙包裹裡,不知不覺便融進了演出氛圍,帶著好心情上樓看戲。

薛進平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咖啡館的消費群和大劇院芭蕾、交響、歌劇演出的觀眾群高度匹配、高度重合,消費力也最強勁,一旦大劇院有這些型別的演出,便是店員們最忙碌的時候,“上海芭蕾舞團在聖誕節演《胡桃夾子》時,感覺整個劇場的觀眾都來了,全上海的老外都來了。”戲曲觀眾的情況還不一樣,越劇的觀眾相對年長,擔心咖啡影響睡眠,更喜歡茶飲,崑曲的觀眾相對年輕,更熱衷喝咖啡。

未來,咖啡館還會推出更多定製產品,由大劇院和少山咖啡共同商量,“不是隨便起個名字就行,裡面得有故事,要和劇院、和演出有關聯。”上海大劇院副總經理王晨說,這裡還可能推出沉浸式的咖啡館戲劇,用餐的客人即為觀眾。

文化體驗和文化底蘊是它的底氣

The Green Room Café的日常營業時間為早上九點到晚上六點,還會根據大劇院的演出日程延長營業時間,服務物件不只是演出時段的觀眾,也包括劇院以外的咖啡愛好者。

“其他咖啡館可能強調的是咖啡,我們強調的是劇院屬性,提供的是一種文化服務,要營造一個讓人記得住的文化氛圍。”王晨這樣為大劇院的咖啡館定位。

秉持著一致的價值觀,少山咖啡創始人項頁認為,四百多年來,咖啡館歷來是藝術人文聚集地、思想萌芽發源地,咖啡館售賣的不僅是咖啡產品,更是一張人文聚集地的入場券。

“從產品設計到門店設計,從口味到服務,咖啡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但核心不是誰都可以複製的——咖啡館開在大劇院,大劇院就會為它賦能,藝術大咖們會來這裡坐一坐,你有可能邂逅他們,和他們聊一聊,留下一些故事。這是劇院咖啡館獨一無二的文化體驗。”

除了看得到經濟財富,項頁認為,劇院咖啡館還有很多隱形的文化財富,就像巴塞羅那1879年開業的四隻貓咖啡館,它的第一份選單就是年輕的畢加索設計的,“戰亂期間老闆沒錢發工資,讓店員拿東西去賣,一位女服務員拿了一張草稿紙,畢加索的手繪!”不只是畢加索,達利、米羅、高第、羅卡等文人雅士在此喝咖啡時都曾留下草稿及塗鴉,成了四隻貓咖啡館最重要的資產,世界各地的粉絲們來打卡時,衝的不是那杯咖啡,而是咖啡館的文化氛圍,追憶的是巴塞羅那的黃金年代。

如今,精品咖啡浪潮風靡上海,項頁自信,The Green Room Café背靠少山咖啡,肯定走在第一線,而更讓他有底氣的,是有歷史、有沉澱的上海大劇院能提供的文化底蘊。也因此,他並不擔心經營上可能存在的壓力,“如果要做一天數萬元流水的生意,我們可以直接去商場,我們就和別人一樣了,為什麼要來大劇院呢?”

“上海不缺咖啡館,也不缺網紅打卡地,關鍵是如何長久、怎麼可持續,而不是賺一點快錢,追求15秒生活的快節奏。”王晨說,有些咖啡館可能過幾年就消失無影了,大劇院的咖啡館會一直存在下去,且要力爭從配套走到標誌,成為見證劇院歷史、傳承經典文化的重要載體,成為觀眾走進劇院的起點站或休息站,“沒有演出時,大家也可以來咖啡館感受劇院文化,從一杯咖啡開始戀上劇院、愛上舞臺,這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

今年1月,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釋出《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上海位居全球第八,而在全球50個國際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擁的茶館、咖啡館總數排名全球第一。咖啡館不僅在大街上、商場中,也在書店內、潮店裡,如今更是成為上海各家劇院的標配,成了觀眾進場看戲前最喜歡落腳的地方。

“上海1843年開埠,1853年有了咖啡,1879年誕生了‘遠東第一樂隊’……作為東西文化的交匯點,咖啡文化在上海盛行是必然的。”項頁笑說,一百多年前,上海人為了喝一杯咖啡不惜把家裡的糖賣了,喝咖啡一直以來都是上海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非近些年才出現的潮流,而相較茶文化更盛行的北京、廣州、成都,上海也是中國最能撐得起咖啡文化的城市,足以和巴黎、倫敦、米蘭、維也納、紐約等文化大都市比肩。

“上海的咖啡市場還是藍海,蛋糕分不完,咖啡館無限開。但是,你有什麼特產得搞清楚,如何長久?怎麼可持續發展?除了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文化軟實力,因為我們的短板越來越高,我們的文化素養越來越高,我們接受的審美薰陶越來越高。”項頁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