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程序當中,變法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項內容。每當社會積累了一定的問題或者時代發生了變革之後,國家便需要透過一次變法才能轉危為安,甚至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峰,否則就將陷入無止境的衰弱當中,並最終快速走向滅亡。

因此,在中國歷史當中,變法事件可謂是數不勝數,並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雖然變法本身的目的大多都是為了推動國家的發展,但發起變法的人卻大多都沒有好下場,或被貶或被殺,造成了一樁樁慘劇。

一、變法政策本身太容易招致仇恨和報復

1、變法就是一場政治上的清算行為

每當一個王朝或者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之時,各種早已有之的社會弊病和問題便會慢慢暴露出來,危害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一旦到了這個時候,統治者便需要施以相應的措施來進行改良,否則就將加速國家的滅亡程序,改革便是這種措施最直接的手段。因此,改革之所以會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在古代封建制度下,這些問題的根源大多時候就是在一些地主和舊貴族集團身上。

這些地主階級依靠著先發優勢佔據著國家的大部分資源,不僅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反而不斷地剝削壓迫農民,使他們陷入難以生存的地步,改革者所要做的就是透過新的政策來削弱這些地主和舊貴族集團。

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每次改革就是一次對地主和舊貴族集團的清算。在新頒佈的改革政策當中,大多數律法雖然並未明確指定某一人進行單獨的清算,但當其實施之時,這些地主和舊貴族集團卻幾乎一個都跑不了。

如果不進行反抗,即便僥倖逃過一劫、留存住了性命,但如果沒有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他們也將因為以前的所作所為遭到別人的報復,其實同樣大機率丟失性命。因此,這些舊貴族和地主集團必須進行反抗,這樣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對他們來說,如果想要勝利,根源就在於變法者。只要將變法者殺掉或者使其不再能夠擔任要職,變法便會相應停止,自己的地位也將保住,這也是大多數變法者處境危險的重要原因。

2、吳起變法的例子充分說明了變法者與他人在政治上的對立

戰國時期,隨著魏國率先任用李悝進行變法而走向強大,其他國家紛紛意識到只有完成本國的改革才能夠在這個亂世之中獲得最後的勝利,楚國當然也包括其中。

而當時變法主要針對的物件,就是舊貴族集團。他們不事生產卻佔據著國家的大部分資源,整日貪圖享樂;政治上毫無作為卻擠壓著賢臣的上升空間,崩壞朝政綱紀,使國家不斷走向衰弱。

而楚國,由於自身獨特的政治體制,導致其國內的舊貴族勢力相比其他國家來說還要強盛一籌,其貴族傳統根深蒂固。到了楚悼王即位之時,楚國已經陷入相當危急的地步,在七國之中呈現出相當弱勢的狀態。

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為了使國家走向強盛,楚悼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從魏國而來的吳起來作為自己完成宏圖霸業的實施者。他任命吳起為令尹,在楚國內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吳起也並未讓楚悼王失望,在位期間開始實施著名的吳起變法,其政策基本就是在針對舊貴族。

吳起不僅取消了楚國舊貴族們可以世襲爵位的福利和俸祿,還將他們遷居到偏遠之處以開發土地和保家衛國,將節約下來的大部分財富都用在了軍隊之上。

這些政策當然引起了舊貴族的強烈不滿和對吳起本人的極大敵視,當楚悼王駕崩之後,即便此時的吳起仍然在楚國內身居要職且剛剛凱旋,但最終還是難逃一死,楚國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和滅亡。

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二、君王的支援與否對變法者來說至關重要

1、君王才是變法者的最大依仗

當社會發展陷入停滯階段之時,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君王便必須做出選擇,是聽之任之還是果斷變法。如果選擇後者,那麼他們首先需要找到一個足夠優秀的變法者,給予其最大的權力和最多的支援來進行變法,並且在其變法的過程中幫助掃清障礙。

如果君王能夠做到如此地步,那麼不僅變法政策能夠得到良好的貫徹和實施,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變法者本身也將變得無比安全,不必多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因為只有君王才能壓制住蠢蠢欲動的舊貴族們。

然而,一旦變法者失去來自君王的支援,舊貴族們就將難掩心中的憤怒,對變法者施以最狠辣的報復。

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2、商鞅和晁錯的死亡便是來自君王的旨意

如果說要評選出一次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變法事件,那麼商鞅變法必然榜上有名。在商鞅發動的變法之下,整個秦國都化作了一臺戰爭的機器,很快便在戰國爭霸的風雲當中佔據優勢,並最終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但是,作為這場變法的發起者,商鞅最終卻在秦國舊貴族們的報復之下車裂而死,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於秦孝公的去世。當秦孝公還在位之時,商鞅自然風光無限,可當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最大的依靠後,原先被商鞅打壓得死死的秦國貴族們便動了異樣的心思。

再加上繼位的秦惠文王也想透過商鞅的死來緩解貴族的怨氣以穩固自己的地位,商鞅的死亡就成了必然。這便是失去靠山的後果,前文的吳起其實和商鞅如出一轍。

除了商鞅之外,晁錯也是另一個典型的因為失去靠山而丟失性命的改革者。在漢景帝時期,有鑑於諸侯不斷強大、日漸生出不臣之心的情況,漢景帝對於削藩以鞏固中央政權的願望因此變得越發強烈。

在這種情況下,晁錯成了漢景帝削藩的最大幫手,為其削藩願望的實現鞠躬盡瘁。但令晁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諸侯們起兵發動叛亂之時,漢景帝卻第一時間聽信讒言,將其腰斬於東市,想要以此來平定諸侯們的動亂。

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漢景帝完全是在錯殺忠臣。和商鞅一樣,晁錯的死也是因為失去了靠山,或者說是靠山主動放棄了他。即便漢景帝誅殺晁錯是為了從名義上打擊諸侯,但這終究是他的人生汙點。

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三、變法者本身變法失效後引發的結果

1、變法失敗的後果是慘重的

前文已經說道,如果變法者想要展開改革,那麼他就需要獲得君王的信任和支援。而君王之所以會給予他足夠的信任和支援,就是因為認定變法者能夠使社會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並且帶領整個國家走向興盛。

但在這個支援的過程當中,君王卻需要時刻面臨來自守舊勢力的壓力,這對他自身的地位來說其實是相當危險的。因此,君王格外注重變法措施所帶來的成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帶來心靈上的慰藉,認為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相應的,若是變法者的變法措施無法帶來足夠的成效,或是直接失敗,那麼對他來說,不僅已經得罪了守舊勢力,連君王也會慢慢對他失望,不再提供庇護。

2、王莽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都是變法失敗的鮮活例子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並且依靠著自己多年以來的人設經營獲得了天下人的普遍讚譽和支援。王莽之後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西漢就此滅亡。即位後,王莽著手針對當時新朝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誠然,王莽的本意是緩解社會矛盾、使國家和社會走向安定平和,但他的改革措施本身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完全不適用於那個社會。

再加上不恰當地執行手段,王莽新政越改越亂,激起了上至地主階級下至農民階級的仇視和反對。最終,王莽在農民起義軍的進攻當中丟失性命。

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相比之下,王安石的下場要好得多。在宋神宗的支援下,王安石同樣展開了一場著名的變法——熙寧變法。作為傳統意識濃重的王朝,宋神宗能夠竭盡全力支援王安石變法已經十分不易,但王安石變法的政策卻並未收到想象中的效果。

這在使宋神宗和王安石本人心灰意冷的同時,也給了反對派更多攻擊的理由和藉口。在滿懷失望之下,王安石辭官返鄉,他的變法政策也在宋神宗死後戛然而止,並未使北宋強盛起來。

四、總結

總的來說,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所有變法者,其中大多數確實都難以善終。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結果,說到底也還是個利益的問題。當變法者的行為觸犯到守舊勢力的利益之時,他們就將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進攻和批評。

古代變法者為何沒好下場?與他人政治上對立,易觸犯守舊勢力利益

而如果變法不能給國家帶來足夠的利益,或者是變法者所造成的利益與更大的利益發生衝突時,變法者的下場同樣會相當悽慘。因此,變法從來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也正因此,才更凸顯了變法者的身先士卒和為國為民的偉大精神,這是值得我們歌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