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動,不如躺平?推薦這種姿勢

最近,不少人找到了一個形容自己生活狀態的詞:

2021年網路流行詞,並非指身體的躺平,而是不追求,不奢望,把對生活的慾望降到最低,面對外界壓力,內心毫無波瀾的一種狀態。比如:

小A原本每天加班到很晚,如今卻到點就下班,也不帶工作回家。

小B本來自詡“996”,幾個月前離職了,一心想找一份輕鬆的工作。

小C毅然決定離開壓力山大的北上廣,到小城市過“與世無爭”的生活……

對於躺平,有人認為這是在追求一種更理性的生活方式,也有人把躺平等同於頹廢,認為年輕人躺平是因為沒有志氣、缺乏幹勁,怕吃苦、怕困難,因而嗤之以鼻。

的確,頹廢式躺平不可取。如果年輕人都採取這種躺平方式而不奮鬥,未來將是一片黑暗。

不過,在批判躺平之前,有必要先對它進行更全面的瞭解。

卷不動,不如躺平?推薦這種姿勢

從“卷”到“躺”

都是心累

有個詞,內卷,描述了社會上一些領域競爭過度的現象。

對年輕人來說,最“切膚”的痛便是工作上的過度競爭——入職門檻變高,即便是名校畢業,擁有高學歷,也不一定能找到心儀的工作;績效要求變高,只有不停加班才能不被淘汰。要得到和過去相同的回報,似乎需要付出比過去多得多的努力……

在拼命的努力中,這些年輕人越發感覺到一種異化和疏離——自己似乎只是一個生產工具,自由意志得不到充分發揮,只是一部宏大機器上的齒輪,重複地運作……

躺平便是他們應對這種過度競爭的無奈之舉。他們放棄了競爭,儘可能減少努力,同時也把對物質的慾望降到最低,只求能維持生計。

有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群人在電影院看電影。中途,有一些前排的觀眾為了能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來。後排的觀眾為了能看到螢幕,也不得不站起來,甚至要踮起腳來,很不舒服。於是,一些後排的觀眾便選擇了躺平——索性坐下,就當聽一場廣播劇。

卷不動,不如躺平?推薦這種姿勢

“卷”不動

就不再付出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指出,人們可能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內化社會規範。一種叫整合,即“我要這麼做,因為我認同它”;另一種叫內攝,即“我應該/必須/不得不這麼做,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就可能被批評/嫌棄”。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老師或多或少都以“應該”的方式督促過我們,我們都也養成了一定的內攝的習慣。在對待工作上,很多人也採取了內攝的方式,如不得不加班、覺得應該加班等。

然而,過度競爭之下,有的人即使在工作中很努力,似乎也無法脫穎而出;還有的人雖然付出了很多,但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慢慢地,這些人失去了工作的內在動力。他們開始厭倦為“應該”而忙碌。加上身體的疲勞,他們最終決定以躺平的方式逆反——不再努力,不再付出,不再參與競爭。

卷不動,不如躺平?推薦這種姿勢

躺平的

正確開啟方式

關於逆反,有一點非常重要:逆反並不是真正的自我決定。當別人讓你向東,你非要向西時,“西”也不是你真正想去的方向。盲目逆反只會讓夢想與動力被掩埋,讓人失去自我價值。因此,躺平不是不可以,但“姿勢”很重要。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如何“躺”。

01

躺平只能是一種暫時的休息、放鬆

競爭沒有盡頭,在身心俱疲時,可以找一個站點讓自己停下來,休整一下。但這不是終點,休息是為了充滿動力地踏上新的征程。

02

學會充分利用躺平的那段時間

要充分利用躺平的時間。不參與競爭,但要修煉“內功”。利用空出來的時間讀書、學習,提升自己;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豐富內心,平和心態。

03

在躺平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聰明的人會把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重要的少數事情上。如何找到重要的少數事情?除了不斷嘗試,還要多思考。有了時間,可以多思考,明確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找到自己願意努力的方向,然後繼續前行。

後來:

小A不再加班,但他利用每晚的時間讀自己感興趣的書並嘗試寫作,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小有影響力的科普作者。

小B經過一段時間的求職,找到了一份圖書營銷的工作,相比之前的工作輕鬆了不少。他利用空閒的時間健身、學習,生活過得十分充實。

小C成為了一名自由翻譯,遊山玩水,每天在美麗風景之中“碼字”,心情大好。

願你

有不被現實壓彎的脊樑

有暫時躺下休息的底氣

工作時突然胃酸燒心,吃5種食物能馬上緩解,你知道是什麼嗎?

曾仕強——凡是有稜有角的人,人際關係一定不好

降壓藥的常見副作用,一文說清,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