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便士的街頭 月亮上的書店

六便士的街頭 月亮上的書店

提要:《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說,書籍是人類的小型避難所。那麼實體書店就是眾人的精神家園補給站。

青島如是書店(國信店),有著青島最有溫度的文化地標的美稱,於11月21日正式閉店。這個光鮮亮麗了城市七年的實體書店就此告別。

它的關門不是個例,

店面成本的上升、人力開銷的提高、電子書目的日漸豐富及線上書城的火熱,一點一點擠壓著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

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

中的資料很殘酷:

去年全國共有

1573家書店倒閉。

實體書店發展境況不容樂觀,讓很多人對其經營者抱入更多的理解與同情。實體書店應該存續,城市裡不能沒有書香。

①實體書店,情懷的載體

人們常說,實體書店,情懷生意,書店經營者或多或少有點理想化情懷。

情懷不是壞事,滿足人們情懷的生意,它就是商機。

蘇州慢書房,位於姑蘇古城內,整體店面不大,但內部佈局合理舒適。一整面牆的書,木製書桌座椅,暖色調的燈光,一進門就能看到寫著

“慢師傅推薦書”的小黑板,

哪怕前一秒你多麼地撒野,只要推開慢書房的店門,你那躁動的心都會安靜下來

,認真感受安靜環境和紙質書帶來的撫慰。

這就是書香和氛圍的力量。

靜想一下,週末時光,寧靜午後,香茶在左,好書在右,這般體驗讓人暫時遠離飛快喧囂的都市生活。

這種體驗就是情懷,大家都有的東西。這也是慢書房創始人想要傳達的理念:

“真誠地希望在這座有味道的城市裡,依然有人可以有地方享受安靜愉快的閱讀。”

有情懷的慢書房,在蘇州這座古城內散發著獨特魅力。

雖說情懷不是剛需,但人人皆有情懷。

所以說,情懷是個商機,但不屬於激進或投機者。

②實體書店,深度閱讀的培養皿

商業化時代,時間寶貴,大家往往採用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坐地鐵、吃飯時,點開手機上的文字草草瀏覽一番,合上手機,便成了

“馬什麼梅”。

長此以往,深度閱讀能力一落千丈。而紙質書具有的

“物理界標感”明確的特點,會增強讀者閱讀時的真實感及理解能力,同時翻頁發出的聲音也會刺激大腦皮層,改善閱讀狀態,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

六便士的街頭 月亮上的書店

紙質書,深度閱讀的利器;實體書店,深度閱讀能力的培養皿。

工作繁雜、心情煩亂之時,不如拿上筆紙,走進街角不知名書店,輕觸紙質書,進入深度閱讀時間,與書作者一起探索書中的神奇世界。

③書香,城市的軟實力

繁華都市,筆墨書香,兩者不該是黑白兩面互相排斥,相融相伴未嘗不可。談到南京標誌性景觀,先鋒書店必然少不了。

創立於

1996年的先鋒書店,最開始只是一間十七平米的小店,在創始人的不斷摸索下,完善發展理念,用城市文化賦能書店文創產品,打造出一條以“學術、文化沙龍、電影、音樂、創意、生活”為主題的經營模式。先鋒書店,帶著“好書總在先鋒”和“人比利潤重要”的理念,開啟實體書店發展新篇章。

六便士的街頭 月亮上的書店

先鋒書店的董事長錢曉華說:“先鋒

書店存在的意義不僅是賣書,更在於為讀者搭建一座可供開放、探討、分享的公共性平臺。

今天,先鋒書店的五臺山總店面積約四千平方米,與南京這座城市實現了相融相伴。先鋒書店,也成為了南京知名地標景點。

④倒閉,並非實體書店終點

綜合因素之下,儘管實體書店整體發展狀況不佳,但倒閉並非書店的

“必然”。

事實上,實體書店總量在減少,但它會一直存在。

除了城市與人的共同需求外,實體書店自身尋求發展、順利實現轉型的內生驅動力也是重要原因。

誠品書店,

1989年創立於臺北,建立之初書店以建築與藝術書籍為主,隨著書店規模擴充套件,簡單的書籍專區已不能再滿足

實體書店

的發展。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又將書店的業務發展到畫廊、出版、展演活動、藝文空間和課程、文創商品等,完整的書店產業鏈,讓誠品書店順利度過每一次危機。

誠品書店只是一個例子,實體書店還有其它很多轉型發展的方向,如店內環境將上海小資情調和英倫紳士風做到極致的鐘書閣、積極開展書友活動的上海大眾書局等等。

六便士的街頭 月亮上的書店

《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說,

書籍是人類的小型避難所。那麼實體書店就是眾人的精神家園補給站。

在城市化飛速演進的當下,每一個停留在街角的書店,都會讓辛苦追尋六便士的都市人,抬頭就能看到頭頂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