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二次北伐勢如破竹,破長安後又為何放棄?因為有個人死了

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劉裕再一次北伐出征。這次北伐陣容非常豪華,而對於劉裕來說是志必得。大軍被分成了五路:新野太守朱租石、寧朔將軍胡蕃攻打陽城;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濟前往許、洛;建威將軍傅弘之、振武將軍沈田子攻打武關;冀州刺史王仲德,由鉅野入河;建武將軍沈林子、彭城內史劉遵考,自許人河。九月,劉裕自己奉所部駐紮彭城,加領徐州刺史。

劉裕這次北伐可以說是風頭做足,之所以派出五路大軍進行討伐,就是為了壯軍威,到時跟朝廷彙報的時候有說頭。更何況後秦在這個時候已經進入了衰落期,所以對於身經百戰的劉裕來說,這是一個軟得不能再軟的軟柿子。劉裕之所以這麼興師動眾,其實完全是做樣子給朝廷看。

劉裕二次北伐勢如破竹,破長安後又為何放棄?因為有個人死了

劉裕的各路大軍進展都十分順利。而反觀後秦這邊,根本沒有作出什麼成效的抵抗。史書上用四個字來形容當時後秦對於劉裕北伐軍的態度——“望風降服”。到了十月,軍隊就已經到達了晉的故都洛陽,並且包圍了洛陽周圍的軍事重鎮金墉,姚泓的弟弟平南將軍姚洮,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歸降了劉裕。為了宣誓自己的重新歸來,晉軍在洛陽簡單修繕了已經闊別了許多年的晉室王陵。這也是劉裕宣揚自己是晉朝忠臣的一個重要舉措。透過這個動作讓外界知道,自己才應該是晉朝正統的繼任者。

由於這次的北伐對於劉裕來講是過於順利了,劉裕認為他的這個舉措可以讓文武百官都看到他的功績。尤其是自己重新修繕晉陵的舉措一定會贏得朝中許多人的歡心。於是劉裕便再也不能按接住心中早已經有的意圖。像當年的桓溫和桓玄一樣派左長史王弘還建康,“諷朝廷求九錫”。

劉裕二次北伐勢如破竹,破長安後又為何放棄?因為有個人死了

一代梟雄,經於在這一刻露出了他本來的面目,劉裕的這個決定應該說是相當草率的,因為無論當時劉裕是有多麼高的成望,有多麼強的實力,或者說是有多大的信心保證這次北伐定皮功。他畢竟人在遠離建康的關中地區。朝廷在江南,他卻在西北,這時候請求這種明顯帶有篡位意味的東西,如果朝中有人反對,趁著劉裕不能返京再來個盧循叛亂,又或者朝中又出現兩個謝安、王坦之之類的人物,那劉裕接下來的日子恐怕不會太好過。東晉朝廷雖然已經依附於他,但朝廷終究是朝廷,臣子也終究是臣子。劉裕的這個決定實際上是他人生當中的又一次賭博。

那邊劉裕要求加賜九錫,在建康劉裕的心腹劉穆之得到了這個訊息。劉穆之在當初劉裕討伐桓玄的時候被任命為劉裕的主簿,相當於劉裕的秘書。應該說他是劉裕身邊最值得信任的人。因此像當初的曹操將荀彧留在許都自己南征一樣,劉裕北伐的時候便將劉穆之留在了建康,幫助他處理國內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幫助他看管住已經取得的權力。

劉裕二次北伐勢如破竹,破長安後又為何放棄?因為有個人死了

在劉穆之主政的這段時間,史書上記載:“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賓客輻轉,求訴百端,內外諮稟,盈階滿室,目覽辭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不相參涉,皆悉贍舉。又數客暱賓,言談賞笑,引日亙時,未嘗倦苦。”可見,劉穆之是一個頗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但是,跟劉裕不同的是,他這樣盡心盡力為的是東晉朝廷,而不是為了劉裕。當初他之所以加人到劉裕的陣營當中,也是為了能夠滅桓玄亂黨。所以從劉穆之的內心來講他是堅決要保衛晉室的。他們二人的關係實在是和荀彧與曹操的關係太過相似了。

劉穆之得到主公這個訊息之後,曾經他對劉裕的所有幻想都破滅了。原來劉裕跟桓玄沒什麼兩樣,都是想算位奪權的權臣罷了。因此劉穆之頓感國家無望十分憂愁,最後竟然就這樣因為過度擔心發病而死。

劉穆之死後,東晉朝廷因為實在沒有辦法回絕劉裕的要求,便只好下詔以劉裕“為相國,總百換、揚州牧,封十那為宋公,備九錫之禮,位在諸侯王上,領徵西將軍,司、豫、北徐、雍店州刺史”。這樣,劉裕就等於重新走上了那些篡權前輩們所走上的道路,而封公這步正是由東漢末年曹操所作的,受到後世權臣紛紛效仿。劉裕可能根本沒打算朝廷能給他。這回朝廷來了真的,他自己倒猶豫起來,畢竟自己離京城實在是太遠了,萬一出了什麼事情實在是不好控制。於是,他便沒有接受朝廷的這次封賞。

劉裕二次北伐勢如破竹,破長安後又為何放棄?因為有個人死了

東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劉裕以兒子彭城公劉義隆鎮守彭城,自己則率水軍人河。這時候北方的另外一個政權北魏參與到了這場戰爭當中,準備奪一杯羹,於是派出步騎十萬,佔據了河津地區。劉裕便命諸軍渡河擊之。七月,劉裕由洛陽到達陝城。八月,扶風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於藍田,王鎮惡也攻佔了長安,活捉了姚泓。後秦就此滅亡。九月,劉裕也到了長安。

當時長安城內物資豐富,幣藏盈積。劉裕將一部分渾儀、土圭等獻給朝廷,其餘珍寶珠玉則分給將帥。長安是西漢的故都,而漢朝的皇帝又是劉姓,這可真是風水輪流轉。因此,劉裕便大肆謁拜在長安的漢高祖劉邦的陵寢,這實際上是在宣誓自己的正統地位,不但承接了晉還承接了漢。他還大會文武於未央殿,隱隱地已經有了帝王之相。

本來,劉裕完全可以乘勝前進,平定隴右,恢復晉疆域,可是就在這緊要關頭,他卻寧願功虧一簣,留下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為安西將軍,鎮守長安,自己卻匆匆返回建康。結果後來這些剛剛得到的領土被夏政權的赫連勃勃所攻取,可謂是得而復失。

劉裕二次北伐勢如破竹,破長安後又為何放棄?因為有個人死了

為什麼劉裕會在形勢片大好的時候返回建康呢?原來有個人死了,他心慌。

史書上是這樣分析的:“辛未,劉穆之家,太尉格聞之,驚楊哀惋者累日。始,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而諸將佐皆久役思歸,多不家留。會穆之卒,裕以根本無託,遂決意東還。”

這也就是說,劉裕最主要的是因為劉穆之的去世,讓他在朝中失去了“看守內閣”,權力有喪失的危險。所以,他才決定匆忙回京。

另外,已經出兵了很長時間,將士們普遍思念故土,士氣低洛。當然,關於他這次放棄北伐果實還有另外的說法,認為“天中形勝之地,而以弱才小兒守之,非經遠之規也。狼狽而還者,欲速成篡事耳,無暇有意於中原”。也就是說劉裕的北伐原本就是一個幌子,他真正的目的在於加大聲勢之後好進行篡位的行動。而劉穆之的去世給了他這樣的一個機會馬上回京。

劉裕二次北伐勢如破竹,破長安後又為何放棄?因為有個人死了

東晉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壬戌日,劉裕大隊人馬來到建康,親信傅亮馬上入宮,“諷晉恭帝禪位於宋”。當然詔書他早就擬好了,只是讓抄一遍就行。劉裕如願以償,終於達到了目的,是為宋武帝。

但是,劉裕本來有可能恢復華夏一統,做個民族式的歷史人物,終於因貪念過早形成,最終也只做得個梟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