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唐太宗之口,比“雖遠必誅”霸氣, 更顯中華民族底蘊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總能讓我們熱血沸騰,彰顯了中國強盛的國力和不屈不撓的決心,一掃近代的陰霾。不過,歷史上有一句話更霸氣,更能彰顯中華民族的底蘊。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漢代,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背後有一個精彩的故事。漢朝是歷史上比較早的大一統的強盛國家。特別是漢武帝時期,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衛青、霍去病等名將侵犯中土的匈奴趕得遠遠的,拓展了疆域、穩固了邊疆。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之口,比“雖遠必誅”霸氣, 更顯中華民族底蘊

不過在此之後,漢朝也經歷了一段低迷的時期,匈奴捲土重來,騷擾邊境。直到漢文帝、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重回巔峰,在對匈奴的戰爭中重新奪得優勢。邊境再次趨於平靜。

漢元帝即位後,平靜的邊疆卻再起波瀾:出使西域的使者竟被匈奴單于殺掉了!一時間群情激憤,漢朝的另一名將陳湯上書漢元帝,要給皮癢了的匈奴一個教訓。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之口,比“雖遠必誅”霸氣, 更顯中華民族底蘊

其實,這談何容易。匈奴本就是馬背上的民族,擅長遊牧、搶掠。在匈奴單于殺害使者後也後悔了,早早的帶著部眾逃到了邊境千里之外。要想給他們個教訓,勢必要千里奔襲、孤軍深入。

但陳湯還是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幾年後他帶領四萬大軍深入西域,奔襲三千里,將匈奴單于一舉擊潰,大獲全勝,深刻的闡釋了什麼叫‘’不要有僥倖心理‘’。在後來給漢元帝的戰報中,陳湯就寫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流傳千年的話。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之口,比“雖遠必誅”霸氣, 更顯中華民族底蘊

幾百年後,一位與秦皇漢武齊名的皇帝說出了另一句更霸氣、更能彰顯大國氣質的話。那就是唐太宗說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意思是‘’自古以來,我們都以中華貴國自居,瞧不起外族,不過在我看來,天下各族都是朕的臣民,我都愛他們‘’,這是一種什麼氣魄?怪不得西域各國稱唐朝天子為‘’天可汗‘’。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之口,比“雖遠必誅”霸氣, 更顯中華民族底蘊

唐朝的強盛超過了古代的其他朝代。經過了幾百年的民族融合,唐朝不僅有外敵不敢入侵的強大,更有寬宏包容的氣度,是歷史上最為開放的一個王朝。所以在唐朝都城長安,可以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傳道士,街頭上展現著各個民族的舞蹈、販賣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來學習文化、制度和科技的國家絡繹不絕,就算是對剛剛打過仗的日本也是傾囊相授。

這句話出自唐太宗之口,比“雖遠必誅”霸氣, 更顯中華民族底蘊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烈的表達了國家的尊嚴,更是對外敵的一種警示。而愛之如一的態度,更體現了王朝屹立於巔峰、天下臣服的氣度,他國對唐朝是徹徹底底的‘’服‘’。

也許正是這種相容幷包、寬廣博大的氣度,中華民族才能歷經數次磨難,最終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