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起義失敗的二大原因 多了一些忠心, 少了一些野心!

明末清初,吳三桂是一個重要人物,決定了當時“誰主沉浮”。試想一下,如果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那麼滿清能取得江山嗎?幾乎不太可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吳三桂才是“開清第一功”,而不是多爾袞或洪承疇!

然而,這麼一個軍事天才,勇猛無敵的將軍,為何沒能起義成功呢?眾所周知,1673年,康熙腦袋發熱,強令要求撤藩,吳三桂被迫無奈之下,只能起義反清,但最終失敗。清朝將這一段歷史稱之為“三藩之亂”!

對於吳三桂起義的失敗,歷史學家有各種分析,最奇葩的一個論調是“民心論”,即:認為清朝得民心,而吳三桂不得民心。其實,這些原因分析是站在“勝利者”一邊,吳三桂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多了一些忠心,少了一些野心!

吳三桂起義失敗的二大原因 多了一些忠心, 少了一些野心!

吳三桂究竟想不想造反?事實上,吳三桂不想反,只想和明朝的“沐家”一樣,永鎮雲南,做一個“雲南王”就夠了,所以吳三桂對清朝非常忠心。關於這一點,有以下二個關鍵點。

(1)1662年,吳三桂殺了南明永曆皇帝。這裡有一個關鍵點,即:吳三桂主動要求殺永曆,交出的一份忠心“投名狀”!眾所周知,殺皇帝,這是一個重罪,代表了吳三桂和明朝遺民徹底決裂,不可能再合流了。

如果吳三桂有心謀反,那麼豈會自絕前途,將明朝遺民勢力推開?因此,從這一點上看,吳三桂此時對清朝還很忠心。後來,吳三桂之所以失敗,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遺留勢力不響應,相反有一些還幫清廷打吳三桂,為永曆報仇!

(2)1673年,吳三桂起義之時,已經61週歲,花甲之年!古往今來,想要造反之人,都是年輕力壯之時,哪有60多了還造反?其實,如果吳三桂要造反,在1644年—1673年之間,有很多機會,但他都沒有!

吳三桂起義失敗的二大原因 多了一些忠心, 少了一些野心!

正因為吳三桂對清朝很忠心,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沒了什麼野心。對他而言,成為西南王,就是最大的野心。可以說,吳三桂從未想過登基做皇帝。關於這一點,在他起義之後的戰略部署上可見一斑!

當吳三桂佔據半壁江山後,沒有如朱棣那般孤注一擲、夠狠敢搏的決然,而是隻想和滿清劃江而治。這時,吳三桂有兩個戰略錯誤,一切都源於他沒有野心,最終才讓康熙逃過一劫。

(1)據江不上,吳三桂打到長江邊上之後,就不再北伐,(2)據江不下,沒有興趣順江而下阻斷漕運,抄略江南財賦重地!試想一下,如果吳三桂北上,或順江而下攻佔江南重地,那麼康熙統治只能崩潰!

關於江南對清廷的重要性,大家可能不太瞭解,其實只要看一看鴉片戰爭時的場景即可。鴉片戰爭時,英軍佔領鎮江,切斷漕運之後,道光就投降了。原因很簡單,沒有南方稅賦糧草,清朝統治只能崩潰!

吳三桂起義失敗的二大原因 多了一些忠心, 少了一些野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削藩之前,吳三桂對清廷還很忠心,沒想過要反;削藩之後,吳三桂也沒想過要大搞,依然只想劃江而治罷了。換一句話說,猶如標題所寫:多了一些忠心,少了一些野心!

試想一下,如果吳三桂“少了一些忠心,多了一些野心”,那麼局面會如何發展?或許,我們今天就看不到清朝了,也不會吹捧康熙,而是把康熙當成一個“歷史小丑”加以鞭撻吧!

在《康熙大帝》中,導演們安排了這麼一齣戲,孝莊霸氣的咆哮,“削藩,吳三桂會反;不削藩,吳三桂還會反”……。。然而,從真實歷史上看,吳三桂真沒想過要反。所以,一部《康熙大帝》,只是吹捧康熙的戲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清史專家和清宮劇,如何為康熙洗白,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康熙發動削藩,其實是一次腦殘行為,吳三桂之所以起義,只因為被逼無可奈何。這一場戰爭打了8年,對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戰爭發動者康熙沒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