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滿族的前身是靠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女真族。通常來說,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繼承製度大相徑庭,漢族多采用嫡長繼承製,而少數民族卻流行幼子繼承製,例如蒙古族的幼子守灶。可清朝既不照搬嫡長繼承製,也不採用幼子繼承製,而是獨闢蹊徑,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六部九卿面諭曰:“我聖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康熙帝駕崩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康熙帝臨終前一言而定大計,傳位於皇四子胤禛,由於事發倉猝,不由得令人心生疑竇,以致於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問題成為清史上的一大疑案。

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接下來,雍正帝話風一轉談到建儲之事,宣佈將御筆親書傳位詔書,密封后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這意味著今後將不再公開冊立太子,改為秘密立儲制度,由皇帝在兒子中不分嫡庶長幼選擇一位,親筆寫於傳位詔書之上,藏於正大光明匾之後。皇帝駕崩後,由御前大臣共同開啟查驗,繼而宣佈儲君人選。

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此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實錄》

秘密立儲制度擯棄了嫡長繼承製不分良莠的弊端,改良了幼子繼承製主少國疑的隱患,不分嫡庶長幼擴大了皇位繼承人的選擇範圍,不公開冊立避免了朝臣依附而形成權力集團,是清朝前所未有的一大創新。

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雍正帝之所以創立秘密立儲制度是因為其自身在繼位過程中遭受到百般猜疑,同時也充分吸取了前代繼承製度的種種弊端。

中原王朝一貫承襲的嫡長繼承製始於周朝,以《春秋公羊傳》中的表述最為經典,“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子就是正妻(皇后)所生之子,庶子就是妾侍(妃嬪)所生之子。在嫡長繼承製中,先論嫡庶,再看長幼,在這種制度下,嫡長子具有無可爭議的優先繼承權。但顯而易見的弊端就是不分良莠,唯嫡唯長,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馬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有25個兒子,其中不乏精明強幹之輩,可礙於嫡長繼承製,司馬炎最終選擇立白痴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從而釀成導致西晉亡國的八王之亂。

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唐朝的玄武門事變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一場權力鬥爭,事變中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射殺,秦王李世民由此登上皇位,改寫了唐朝歷史。

明朝萬曆帝想立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朝臣以“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古訓勸諫萬曆帝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從而引發了君臣之間長達15年之久的國本之爭。萬曆帝從此對朝政索然無味,此後長達30年間不上朝理政,史稱萬曆怠政。萬曆後期,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在薩爾滸擊敗明朝10餘萬征討大軍,最終取明而代之,定鼎天下,因此有“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

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作為君臨天下的皇帝,在繼承人問題上都不能做到自主選擇,以致於朝局動盪,甚至釀成大亂,這是嫡長繼承製帶來的種種弊端。然而清朝為什麼直到第五位皇帝的雍正時期才創立秘密立儲制度呢?

在雍正帝之前,清朝還有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位皇帝,這些皇帝的繼位方式雜亂無章,無跡可循,說明清朝初期根本就沒有明確的繼承製度。皇太極是透過高明的政治手腕,受到眾人擁戴而承襲汗位。當時後金草創八旗兵制,繼承製度尚處於原始狀態。皇太極在位期間,廢除與三大貝勒共同理政的規定,又將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納歸皇帝直接統轄,稱為“上三旗”。透過這些手段,加強了中央集權。

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由於皇太極駕崩前並未預定繼位人選,皇弟多爾袞和皇長子豪格對皇位展開角逐,最終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采取折衷方案,擁立皇九子福臨登基稱帝,即順治皇帝。此時隨著漢文化的深入和皇權專制的建立,繼承製度的重要性開始凸顯,王公大臣代表的八旗勢力圍繞擁立皇子和擁立有才能者展開爭鬥,最終擁立皇子的呼聲佔據上風,讓順治帝白白撿了個皇位。

康熙帝雖然是以遺詔的方式繼位,但這道遺詔顯然不是出自順治帝之手,而是孝莊太后鑑於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的建議,認為玄燁出過天花具備免疫力,從而登上皇位。康熙繼位後,決定採用漢族沿襲的嫡長繼承製,將不足兩歲的嫡長子胤礽立為太子。只可惜這次嘗試以失敗告終,胤礽因暴戾不仁,行為乖張被廢除太子之位。令康熙帝沒有想到的是,此舉引發了膝下諸位皇子為了謀奪皇位而展開的血腥鬥爭,史稱九子奪嫡。雍正帝在乾清宮的講話中有這樣一句話:“當日聖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憂悴,不可殫述”,指的就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

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為了緩和諸子之間的矛盾,康熙帝復立胤礽為太子。然而破罐子破摔的胤礽竟然結交大臣,企圖逼迫康熙帝讓位,因而再度被廢,囚禁於鹹安宮中。此後雖然漢臣中不乏有人屢屢上奏,請求建儲,然而均被擱置。直到駕崩前,康熙帝才匆匆決定傳位於皇四子胤禛,而且是在“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指的是在緊急關頭說了一句便駕崩了,這就導致了雍正篡位之說的由來。俗話說“空口無憑”,事關皇位繼承的大事,無論如何也應該有白紙黑字做為憑證才能算數,雖然康熙遺詔中確實是傳位於皇四子胤禛,但遺詔大都是在皇帝死後由大臣代筆,很難說這究竟是不是皇帝本人當時的意思。

雍正繼位後,九子奪嫡事件繼續發酵,為了穩固皇權,雍正將先帝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盡數革爵圈禁,替胤禩改名“阿其那”,胤禟改名“塞斯黑”,這些皇子大都被圈禁至死,其慘烈程度僅次於唐朝的玄武門之變。

從嫡長繼承製到秘密立儲制,來看清朝對前代繼承製度的探索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能明白,雍正帝創立秘密立儲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更大的範圍內提前遴選出最適合的繼承人並寫入傳位詔書。不管是嫡子還是庶子,不管是年長的還是年幼的,通通都有機會成為皇位繼承人。為了防止九子奪嫡慘劇重演,採用不公開的方式將詔書藏於正大光明匾後,最後又用公開的方式召集御前大臣共同查驗並當眾宣佈,使繼承人能夠順利登上皇位,完成皇權更迭。

需要說明的是,秘密立儲制度只是清朝傳位制度的一部分,透過秘密立儲方式繼承皇位的只有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但不可否認的是,秘密立儲制度確實是清朝對繼承製度的一次探索和創新,也由此成為一項具有清朝特色的繼承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