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長達四年,擁兵百萬的北元為啥不乘虛而入呢,被打怕了?

靖難之役成就了朱棣的霸業,卻也給初生的朱明王朝一大巨大打擊,長達四年的戰爭不僅僅是朱家內部的爭奪,更造成了明初社會經濟的動盪,一些地區更是破壞嚴重,“淮以北鞠為茂草”便是明證。

另一方面,雖說明興代元,但元廷並非徹底沒落,退守蒙古本部的北元依舊有著不小的力量,很難想象黃金家族能夠坐視不理南邊的混亂,那這裡頭又是怎麼回事呢?

靖難之役長達四年,擁兵百萬的北元為啥不乘虛而入呢,被打怕了?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被迫結束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北元重回塞北一帶,事實上這距徐達、常遇春北伐不足一年,可想而知元朝統治的崩壞。雖說,嶺北之役使得北元短暫穩住了局勢,但面對朱元璋的強勢,北元政權壓根無力招架。

彼時,北元與高麗、畏兀兒都有著聯絡,但到了1387年,“遼東之戰”使得駐守金山的納哈出無力招架,明朝拿下遼東也就意味著北元只有漠北沙漠以及西域可以活動,實力大受打擊。次年,捕魚兒海之役更是徹底擊垮了黃金家族的驕傲,天元帝次子地保奴被俘,只有天元與長子天保奴等數十人得以逃脫。

靖難之役長達四年,擁兵百萬的北元為啥不乘虛而入呢,被打怕了?

可以說,朱元璋最後的歲月都在致力於打擊北元殘餘,而且效果顯著,要不是太子朱標的突然離世,藍玉等名將便極有可能是北元最後的送葬人。

北元之所以不南下自然有其內部緣故,究其原因便是洪武年間乘勝追擊的結果,那麼,北元內部究竟是什麼情況,使得百萬之兵說什麼都不敢南下。

要知道,原先蒙古諸部同樣是一片混亂,孛兒只斤·鐵木真的橫空出世才造就了強大的大蒙古國,也正是如此,失去了統治以及領軍人物以後,蒙古又重回混亂,蒙古本部與衛拉特部甚至開啟了半個世紀的爭鬥。

靖難之役長達四年,擁兵百萬的北元為啥不乘虛而入呢,被打怕了?

明朝靖難之役打的火熱,但北邊的元同樣“不甘示弱”,鬼力赤便廢除並殺害了孛兒只斤·坤帖木兒汗,成了黃金家族以外的第一位蒙古大汗,大元被韃靼取而代之。

事實上,鬼力赤的統治同樣不穩,1408年便被阿蘇特部首領阿魯臺太師殺害,行至此時,靖難之役早已結束,朱棣更是開啟了五次親征蒙古,而這不難看出北元內部混亂早已達到了騰不手的地步。

靖難之役長達四年,擁兵百萬的北元為啥不乘虛而入呢,被打怕了?

另一方面,同在漠北的瓦剌也在崛起,成了北元的一大勁敵,或者說彼時蒙古草原已經沒了黃金家族的位置,話語權已經轉移到韃靼、瓦剌兩部。

鬼力赤原本就是北元太師、韃靼首領阿魯臺所擁立,而鬼力赤與明朝的關係緊張也是阿魯臺決定除去的原因,永樂十一年(1413年)阿魯臺受封和寧王,與瓦剌對立。

靖難之役長達四年,擁兵百萬的北元為啥不乘虛而入呢,被打怕了?

1434年,阿魯臺兵敗被殺,四年以後阿魯臺所擁立的阿岱汗也喪命於瓦剌首領脫歡太師,這標誌著瓦剌徹底取代韃靼,成了彼時蒙古的霸主。

脫歡太師成了最後的贏家,一個短暫統一的蒙古也使得其子也先有了進犯中原的野心,土木之變便是這種種的延續。

靖難之役長達四年,擁兵百萬的北元為啥不乘虛而入呢,被打怕了?

靖難之役雖說造成了朱明王朝的混亂,給了北元一個機會,但彼時北元同樣陷入了爭奪的內亂,而瓦剌的崛起使得韃靼手忙腳亂。這些狀況自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雖說發生在靖難以後,但不難看出蒙古草原大概也擔憂明朝的再次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