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發明了一套陣法 用10年時間攻滅了太平天國

湖南省博物館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不少曾國藩的珍貴文物,為研究清朝歷史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

其中,就有一份曾國藩辦團練時使用的手錄陣法圖。

我們知道,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於廣西金田村。由於八旗軍和綠營都難以抵抗太平軍的攻勢,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1853年,正在湖南老家丁憂的曾國藩,接到命令後協助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

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發揮的作用有限,不堪重任,便另行組建了一支軍隊,即湘軍。

湘軍計程車兵多是湘鄉一帶的農民,歷來種田謀生,不識刀槍為何物,更不懂行軍作戰之法。現在要將他們訓練成一支能夠衝鋒陷陣、克敵制勝的軍隊,談何容易?為此,曾國藩制定了一套“辨等明威”的軍禮,併發明瞭一套陣法,對湘軍進行訓練。

這套陣法,吸引了諸葛亮八陣圖的優點,又對戚繼光的鴛鴦陣進行了仿照。

諸葛亮八陣圖是由諸葛亮推演前代兵法所成,見於《三國志》《晉書》等,杜甫曾作詩以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上陣圖猶佈列,蜀中相業有輝光。”不過,曾國藩在發明這套陣法時,注意到諸葛亮八陣之法有不足之處:“諸葛武侯(諸葛亮)八陣之法分為四正四隅,如一面對敵,則中間正兵力戰而兩隅堅立不動,使三面之兵與中間正兵更換,此隊打仗則彼隊休息,彼隊打仗則此隊休息,此法最好而最不易學。”

戚繼光鴛鴦陣是抗擊倭寇時所採用戰鬥隊形。明朝時期,火器已經廣泛運用於戰場,殺傷力和破壞力極大增強,不宜再使用大而密集的戰鬥隊形。戚繼光便根據東南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等特點,創立了鴛鴦陣。戚繼光以鴛鴦陣訓練“戚家軍”,提高戰鬥力,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逐漸平息了倭寇之患。

曾國藩融匯八陣圖和鴛鴦陣而形成的陣法,具體而言,就是以營官為中心,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位。四個正方位佈設前、後、左、右4名哨長。每位哨長各統領鳥槍隊、抬槍隊各2隊、刀矛隊4隊。同時,分前哨

2隊、左哨2隊為東南隅兵;分左哨2隊、後哨2隊為東北隅兵;分後哨2隊、右哨兩隊為西北隅兵;分右哨

2隊、前哨兩隊為西南隅兵。

湘軍外出作戰時,無論數量多少,都要分成5個部分。一是“正兵”,正面應對敵人;二是“兩奇兵”,分佈在側翼爆炒敵人;三是“接應兵”,當我軍被擊退後,實施救援;四是“埋伏兵”,對敵人進行伏擊;五是“守營兵”,負責守衛營盤,防止敵人偷襲。

為便於教學,曾國藩還親筆將這套陣法繪製成圖紙,對湘軍進行訓練,此後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最終形成湘軍行軍作戰的風格。

曾國藩率領這支湘軍,在與太平軍作戰時大放異彩,周旋了10年之久。太平軍里名將輩出,楊秀清、石達開、蕭朝貴、李秀成、陳玉成等,都是英勇善戰之人。但他們在與曾國藩率領的湘軍面前,佔不到什麼便宜。

最終,1864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了太平軍扼守了11年的天京(今南京),宣告了太平天國覆滅。

【參考資料:《清史稿》《1854-1855年間曾國藩辦團練時手錄陣法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