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蒙古兵為何“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廟,勝養兵十萬

從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鐵騎踏遍歐亞大陸,到明朝的朵顏三衛,再到滿蒙八旗,歷史上的蒙古騎兵一直都處在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但到清末的時候,蒙古兵的戰鬥力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明百姓,要麼負債累累,要麼陷入破產的境地。我們難以想象,當年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的後人對淪落到如此境地,而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傳佛教的文化影響了蒙古。

清末蒙古兵為何“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廟,勝養兵十萬

一則資料顯示,清初時期的蒙古人口達到了兩百多萬人,而到了清末後只有一百七十多萬人口,整整減少了近20%。當時中國的全境人口則是“四萬萬五千人”。

不管從蒙古人口的銳減還是戰鬥力的下降來說,眾人普遍認為,是因為藏傳佛教毀掉了往日這個戰鬥力強悍的民族。

當藏傳佛教進入蒙古後,外蒙古地區的寺院有2600座,僧侶10多萬人;內蒙古寺廟1800座,僧侶15與萬人,平均每旗有寺廟30-40座,這就導致僧侶人口的佔比例平均達到30%-40%,有的地區更是達到50%以上。

清末蒙古兵為何“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廟,勝養兵十萬

清朝官方的《清朝理藩院檔》中寫道:“蒙古之弱,紀綱不立,唯佛教是崇。於是,喇嘛日多,人丁日減,召廟日盛,種類日衰。”

在佛教文化的薰陶下,英雄們手中的寶劍換成了念珠,無畏的勇士為了心中的幻想而叩首,不論是建康還是疾病,他們總是虔誠的向佛像祈求保佑,人們開始變得懦弱、膽怯,從餓狼變成羔羊。

藏傳佛教進入蒙古後,新的知識階層產生了,因為戰爭不會波及寺廟,於是很多人為了躲避戰火,便出家為僧,當時的喇嘛不但會念經,還會畫畫、治病等,極受世人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男子進入寺廟出家,這是蒙古騎兵戰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清末蒙古兵為何“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廟,勝養兵十萬

而人口銳減的原因是當時的清廷進行了滅絕性的種族屠殺,在清軍征討漠南蒙古的過程中,如察哈爾、土默特、內喀爾喀等地區都受到了極為嚴重的摧殘,而衛拉特蒙古解決更為悲慘。雍正時期,原本有20多萬人口的和碩特蒙古被殺的僅有壯丁一萬五千六百七十五名。到乾隆滅亡準噶爾汗國時更是進行了“不得不除惡務盡的”大屠殺。

後來的乾隆更是意識到藏傳佛教對世人精神上的控制後便極力推崇,對喇嘛更是給予了極高的待遇,這樣做除了軟化蒙古人外,還能讓他們成為清廷的“擋箭牌”。

清末蒙古兵為何“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廟,勝養兵十萬

在清廷的“大力扶持”下,整個蒙古地區修建寺廟,並給予僧侶們免稅、免徭役、免兵役等特權,在當時的行政參與下,寺廟的數量極大的超過所能承擔的範圍。而寺廟需要僧人,便大力宣傳出家的好處,青壯年見到出家為僧可以擺脫貧苦的生活以及不用徵發差役,便踴躍報名進入寺廟為僧。

因此,乾隆才會得意洋洋的說“一座喇嘛廟,勝養兵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