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戰役是蒙古騎兵最後的一次衝鋒,從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1860年9月21日,僧格林沁率領中國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在通州八里橋應戰英法聯軍,清晨6點的秋風,讓他感覺華北平原比故鄉科爾沁多了一絲荒涼。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八里橋之戰。滿清政府調來蒙古鐵騎和八旗精銳與英法聯軍展開了生死決戰,蒙古鐵騎能否抵擋英法聯軍入侵,這支部隊最後的結果如何?在他身後是一萬蒙古鐵騎和數萬八旗精銳,在他身前是強大大沽炮臺而來的,英法聯軍聯軍的目標是佔領北京,而僧格林沁拱衛的通州則是北京的最後一道屏障。此情此景,僧格林沁想起了28天前英法聯軍的貪婪嘴臉,“如果不答應我們的請求,我們將進攻北京”。

八里橋戰役是蒙古騎兵最後的一次衝鋒,從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咸豐皇帝忍不了了,蠻夷欺人太甚,我大清乃天朝上國,豈是法蘭西和英吉利這等蕞爾小國能威脅。先鋒幾乎調集了大清所有嫡系,他們有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驍勇善戰的索倫部落以及正黃旗滿洲禁軍共計4萬餘人。僧格林沁便是黃金家族後裔成吉思汗直系子孫,他所率領的野戰騎兵是大清後精銳,在之前鎮壓太平軍的戰鬥中戰功赫赫,又在大沽炮臺重挫不可一世的英法聯軍可謂戰績彪悍。

八里橋戰役是蒙古騎兵最後的一次衝鋒,從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雖然大清做好了萬全準備,但英法聯軍也是百戰精銳,他們剛剛經歷了克里米亞戰爭的洗禮,經驗豐富,他們所配備的武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恩菲爾德步槍和米涅造,所用的陣法是約米尼的內線戰略以及空心方陣,三排陣列的線列步兵戰術。而大清用的還是明末水平的火槍和大刀長矛。

雖然劣勢至此,但僧格林沁卻有信心大敗英法聯軍,他的信心從何而來?這還源於他精心部署的夾擊戰略。其實英法聯軍尚在沿海的時候,僧格林沁就能阻擊他們,但他沒有這麼做,目的就是要把他們放進華北平原,只有在廣闊的平原上,蒙古騎兵才能發揮出最大優勢。僧格林沁這一次阻擊將採取最經典的騎兵衝擊戰術,也就是讓騎兵朝敵軍的兩翼衝鋒,步兵正面挺進,最後收拾殘局。僧格林沁剛剛做好了戰鬥部署,八里橋陣前的英法聯軍就已經黑壓壓一遍,從前方湧來。此時是清晨的6:00,黃龍旗在拂曉的晨曦中翻滾,僧格林沁抽起馬刀下令進攻。

八里橋戰役是蒙古騎兵最後的一次衝鋒,從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剎時間萬馬奔騰,1萬餘名蒙古驍騎繞向英法聯軍兩側向敵軍發起衝鋒,三萬步兵則正面挺進死死包圍住了這6000蠻夷,只見英法聯軍立住不動,突然漫天的火箭空襲而來,他們如雨點般落入衝鋒的騎兵隊中,這便是英法聯軍釋放的康格里夫火箭。由於是第一次遭此情形,騎兵的馬匹驚嚇亂撞,僧格林沁趕緊率隊督戰,蒙古騎兵重整陣型繼續衝鋒,在蒙古騎兵衝到距離英法聯軍1000米的時候,聯軍陣內突然火光沖天,炮聲大作,一顆顆炮彈在清軍騎兵中爆炸,他們不單單是爆炸裡面還蹦出數百顆鋼珠,半徑30米內的蒙古騎兵全部倒地斃命。

八里橋戰役是蒙古騎兵最後的一次衝鋒,從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隨著陣陣槍響,清軍騎兵不斷倒地斃命,清軍騎兵為何不射箭反擊?因為他們做不到。他們那股掙脫白山黑水的蠻勇,早已被安逸的生活所腐化,先輩的強弩早已用不了。只有用弱弓,並且就算是弱弓,他們也用不好,只能射出50米的距離。而英法聯軍的恩菲爾德步槍射程高達300米,這場看似勝券在握的戰鬥變成了一場毫無懸念的屠殺。

八里橋戰役是蒙古騎兵最後的一次衝鋒,從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正當英法聯軍將要大獲全勝之時,一陣陣炮聲從清軍的陣地傳來,大清炮隊開始反擊,聯軍頓時驚慌失措,如果他們被炮彈擊中的話,後果將不僅僅死傷慘重,還會陣型全亂,等待他們的將是蒙古鐵騎的無情馬刀。

然而就在他們陷入慌亂之際,他們卻驚奇的發現一枚枚炮彈從頭頂飛過,沒有一發炮彈將他們打中。原來晚清武備廢馳,炮兵也不例外,那些鐵炮不僅笨重,還沒有準心,射不準不說,也不能調整射擊距離,開炮除了能聽得響之外一無是處。

回過神來,英法聯軍指揮炮兵反攻,瞬間就炸燬了清軍的炮兵陣地。而一直被槍炮狙擊的蒙古騎兵以全軍潰敗。比這更讓人崩潰的是騎兵潰敗後往後逃散,直接衝亂了步兵方陣,步兵也跟著潰散。僧格林沁見勢不妙,拔腿就跑,副帥勝寶稍有堅持,也勝負重傷。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衛戰,最後變成了一場屠殺。雖說是屠殺,但英法聯軍依然被這支軍隊的勇氣所震撼。根據英法將領的回憶錄以及隨軍的翻譯官記載炮轟八里橋時,那些高大的禁軍士兵視死如歸,手持軍旗在槍炮中一動不動,一人被炸死,其餘人立馬頂上,在場的西方將領無不震撼。儘管清軍作戰勇猛,但對於結果於事無補。

八里橋戰役是蒙古騎兵最後的一次衝鋒,從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最終英法聯軍以陣亡5人的代價殺傷清軍1萬餘人,僧格林沁率領的大清最後的精銳騎兵全軍覆沒。咸豐皇帝聞訊立馬逃往熱河,10月7日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無數中華瑰寶毀於一旦。隨後清政府和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賠款白銀800萬兩,此戰後清政府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全世界都看清了他的軟弱,帝國主義架起門大炮就可以殖民中國的時代正式開始。每每讀把晚清歷史我都深刻的感覺到落後就要捱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樸素話語的背後是祖輩們寫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