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話說的是三國時期吳國著名的猛將呂蒙。呂蒙在早年間只是軍隊中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輩,但是他透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在三國曆史上斬殺關羽。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關羽是《三國演義》中的著名人物,義薄雲天,是一代梟雄,而諸葛亮作為軍師,自然也是名滿天下,但他在一些人口中,卻不是為國為民的忠誠,而是借他人之手除掉關羽的兇手,劉備更是早已知曉此事,但他卻毫不作為,這是為何呢?

其實在呂蒙攻佔荊州的時候,荊州計程車兵們擔心自己的家人慘遭禍害,早已經喪失了戰鬥意志,同時又聽聞呂蒙對於俘虜十分優待,所以呂蒙在攻佔荊州時不費吹灰之力。

當時關羽面臨的處境十分危急,他已經徹底落入了呂蒙的包圍圈,曹軍對於關羽也是虎視眈眈,當孫權派出大軍佔領江陵之時,關羽已經徹底地斷了後路。關羽在得知自己的經歷之後,連忙向劉封和孟達進行求援,但是令關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二人紛紛拒絕了他的請求。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關羽作為我們中國的“一代名將”,竟然落到如此境地,無疑讓人感到唏噓,在此危急關頭,關羽只能逃亡到麥城。在關羽帶領騎兵攻佔麥城之後,他意識到此地並非久留之地,只能繼續率軍逃亡到璋鄉地區。

此時的關羽已經成為喪家之犬,曹操不斷派出大軍在後面追繳,之後孫權又派出了朱然和潘璋二人,徹底截斷了關羽的退路,最終關羽的命運無比的悽慘,關羽父子二人都被馬忠所俘虜,關羽也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但是關羽死後,《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所記載的完全不一致,如果我們看過三國演義就會知道,劉備得知關羽死訊便痛哭流涕,甚至當時已經哭暈在地。但是在三國志中,劉備得知關羽死訊後的反應沒有任何記載,反而龐統和法正這一類蜀國文臣武將,在得知關羽死後痛哭流涕。

如果我們思考到這裡,就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關羽和劉備之間情同手足,劉備得知關羽死訊沒有任何悲傷的行為,無疑讓人有一種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覺。甚至在關羽死後,劉備都沒有給關羽追封號,等到劉禪繼位之後才重新追封關羽。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我們看到關羽的結局無疑讓每一個人感到唏噓,在此後的幾千年中,很多的人都在討論關羽死亡的真正原因。我國的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提出了一個想法:關羽真正的死因是因為諸葛亮,諸葛亮才是幕後真正的兇手。

章太炎在他一本著作中曾經寫道:“關羽的真正死因並不是因為吳國人,反而諸葛亮才是殺死關羽的真正凶手。”章太炎的這種主張無疑讓每一個人感到惶恐。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如果閱讀過諸葛亮所寫的《出師表》,大家就會發現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諸葛亮和章太炎的觀點是完全不一樣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給我們展現出來的是他對於蜀國鞠躬盡瘁,但是在章太炎所表達的觀點中,我們看到的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諸葛亮。

這讓人不禁感到好奇,國學大師章太炎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主張?其中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諸葛亮是一個運籌帷幄的謀士,在諸葛亮的一生中有過太多傳奇的事蹟。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擁有如此才智之人是不可能看不出來關羽所面臨的危機,並且在此過程之中,諸葛亮沒有提醒關羽也沒有派出軍隊去救援關羽,所以說或許諸葛亮是想借用魏國和吳國之手殺死關羽。

同時諸葛亮是一個政治手段極為強硬的一個人,在劉備死後,他曾讓李嚴成為蜀國的託孤大臣,但是當時諸葛亮在蜀國可以說是權勢滔天,他利用自己的權利,將李嚴來直接貶為庶民,李嚴的結局十分的悽慘,而且李嚴有這樣的結局很可能也是劉備的授意。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一個悍將,他的能力毋庸置疑,或許還有一個原因,劉備害怕關羽功高蓋主,諸葛亮作為劉備身邊的謀臣,已經檢視到了劉備的心思,因此諸葛亮借用他人之手殺死關羽。

章太炎的觀點是否正確,我們現在人已經無法考證,但是章太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關羽身陷包圍之時,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派軍前去支援關羽,我們可以從其他找個角度來思考。

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劉備早已心知肚明,為何無動於衷

公元219年,關羽在蜀國中威望達到了頂峰,蜀國人人都認為關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常勝將軍,所以諸葛亮也十分放心,讓關羽攻打曹軍。同時吳國的突然背叛也是諸葛亮沒有意識到的,吳國曾經在蜀國手中吃了很多的虧,引起了孫權的不滿,因此孫權想要在關羽攻打曹軍之際,出其不意斬殺蜀國大將。

關羽的死因所牽扯到的政治利益太過於龐大,我們現在只能靜等更多的證據出現,來破解這個千古的謎題,紙是永遠包不住火的,早晚有一天會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