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於改革也敗於改革,秦始皇一統也離不開他的功勞

如果說秦穆公東擴是為了後來一統天下拓展了領土,那麼他之後的十五代國君秦孝公,更是將秦國的經濟實力推向一個新高度,這得益於一個人,就是鼎鼎有名的商鞅。商鞅變法對於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商鞅本不姓商,是因為他的封地在商,稱為商君,商鞅最早是在魏國做事,在一個叫公叔痤的人手下,公叔痤是個很有才的人,極為受到魏惠王的重用,公叔痤又很欣賞商鞅,打算也把商鞅舉薦給魏惠公,也許是公叔痤在舉薦的時候將商鞅誇得太過了,使得魏惠公對公叔痤的話將信將疑,並不打算重用此人,公叔痤似乎也看出了魏惠公的憂慮,便告訴他,商鞅這個人你要是用他,就要重用,不想用就殺了他了,絕不可以讓此人被其他國家所利用,這絕對是一個大患,然後公叔痤又將商鞅叫來,告訴他,國君要殺你,快點跑吧,公叔痤這個人也是知道,自古就是忠義兩難全,這他又想保住商鞅,又不想魏國留下一個大隱患,便將自己摘出,告訴了兩邊實情。

他成於改革也敗於改革,秦始皇一統也離不開他的功勞

商鞅聽從了公叔痤的勸告,一路逃難,此時秦孝公正全國各地大肆網羅人才,商鞅聽說後,便去了秦國,雖然秦孝公下令招募人才,聽到此信的人眾多,但見到秦孝公的少之又少,一國之君不可能天天做面試官,也總是要人引薦才好的,商鞅最終見到秦孝公也是因為他買通了國軍身邊的一個宦官他才進去。

他成於改革也敗於改革,秦始皇一統也離不開他的功勞

秦孝公接見了商鞅,商鞅與他講了很多君臣之道,但是秦孝公並沒有聽進去,在之後給秦孝公講的是稱霸天下的道,但是秦孝公也沒有特別感興趣,但直到商鞅第四次像秦孝公進言,講的是怎麼壯大國家的問題,秦孝公這才有了興趣,並一直聽了下去。所以這次,秦孝公開始決定重用商鞅。商鞅變法就此開始了。

那麼他改革的內容主要是兩點,一是政治,二是經濟。政治上就是有名的設郡縣,把小的鄉鎮結合起來,當然了不是後來一統後的郡縣,這只是最早的一個雛形,也為後來一統的時候,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堅實基礎,還有一個是官僚制,縣官由秦孝公直接任命,這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的革新,在此之前是世卿世祿制,也就是說,一家有一個當官的,確保後世都是當官的,一代代的傳下去,而官僚制,無疑是觸碰了舊貴族的利益,這也是後來商鞅慘烈下場埋下的一個隱患。要說怎麼找理由任命縣官呢,商鞅又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你有了軍功,我就封賞你。還有一個政策是連坐制,將全國的百姓編成一個網,每十家一個組,十家人就算是捆在了一起。一個犯罪,剩下的都跟著連累。

他成於改革也敗於改革,秦始皇一統也離不開他的功勞

要說經濟制度,是真正的壯大了秦國,廢除了井田制,井田制中,每戶農民可分的地非常的少,廢除以後,每家每戶的耕地也變了很多。不僅僅是自己國家的人民有地種,就連趙魏這些國家的農民也可以來秦國種地,而秦國本地的人口省出來,便又可以去當兵。當兵有了軍功便又可以升爵位,如此迴圈,秦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

他成於改革也敗於改革,秦始皇一統也離不開他的功勞

改革有優勢就是劣勢,總有守舊派不支援變法,而這些守舊派大多數都是舊貴族,商鞅這一改革,最受苦的就是這些人,他們想方設法的阻礙他的變法,但商鞅也有措施,“嚴懲貴戚”,就是皇親貴戚一犯法,懲罰的更嚴重,這就更加重了貴族的牴觸。

這麼剛也不是好事啊,後來秦孝公一死,太子上位,太子一上位,就有人舉報商鞅造反,商鞅就跑了,逃跑的路上遇到各種阻礙,這些阻礙都源於他當時推行的政令,就是商鞅自己也沒想到這些措施貫徹的如此徹底,也算是一種作繭自縛了,最終還是被逮回去了,五馬分屍,不得好死了。

他成於改革也敗於改革,秦始皇一統也離不開他的功勞

秦國的強大,商鞅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順應當時形勢,著眼於當下,但這變法終究是個得罪人的活,落得此下場,不得不讓人哀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