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元載,安祿山攻陷潼關,唐玄宗因派宦官監軍,導致唐軍大敗

至德元載(756)六月,安祿山攻陷潼關,唐玄宗因派宦官監軍,導致唐軍大敗,叛軍進軍長安,唐玄宗西逃。郭子儀、李光弼不得不放棄河北,撤兵入井經西去。史思明率領叛軍瘋狂掃蕩河北郡縣。每破一城,大肆殺戮。攻破九門後,殘殺數千人;再次攻破常山城,殺死數千人。圍攻饒陽,經年不下,但河北諸郡幾乎全部淪陷,饒陽太守李系在外援俱絕的情況下,赴火而死,裨將束鹿人(今辛集市)張興頑強抗敵被俘,英勇就義。史思明搶掠財物及婦女,男丁被抓充苦役,老弱病殘者皆被刀槊殘殺。

至德元載,安祿山攻陷潼關,唐玄宗因派宦官監軍,導致唐軍大敗

至德二載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十月,郭子儀等率軍在陝州大敗叛軍,收復洛陽。安慶緒兵敗北逃,佔據鄴郡(今臨漳縣鄴鎮)。唐朝軍隊北上,安慶緒處於唐朝大軍圍殲之中。十二月,史思明在范陽以所部13郡及士兵8萬人降唐,被朝廷封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命其帥部討伐安慶緒。朝廷遣內侍李思敬和烏承恩赴河北宣慰。常山以北及滄、瀛、深、德等州歸順唐朝,而安慶緒控制趙、鄴、魏、清河等7郡60餘城,形成了南北割據的局面。

至德元載,安祿山攻陷潼關,唐玄宗因派宦官監軍,導致唐軍大敗

這種格局,實際上是安史之亂叛軍內部分裂的結果,河北地區分別屬於兩大叛軍勢力控制。史思明所控制的地域和軍事勢力都超過了安慶緒。乾元元年(758)六月,史思明趁唐軍進擊安慶緒之機,再次叛唐。九月,朝廷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鎮節度使出兵討伐安慶緒。唐肅宗以為郭子儀、李光弼皆靖難元勳,難以統屬,所以不置元帥,而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成為九鎮節度使的實際統帥。這是唐王朝利用宦官監軍的又一典型案例。

至德元載,安祿山攻陷潼關,唐玄宗因派宦官監軍,導致唐軍大敗

十月,郭子儀、李光弼等九鎮節度使接連大敗安慶緒,進軍鄴城。安慶緒求救於史思明。史思明從范陽發兵13萬。十二月,史思明攻陷魏州(今大名縣東),殺3萬人。乾元二年,史思明在魏州城北築壇,自稱大聖燕王。三月,唐朝軍隊60萬在安陽河北與史思明叛軍大戰,結果唐軍九節度之師潰敗。史思明乘勝誘殺安慶緒及其心腹,遣其子史朝義留守相州,自引兵還范陽,以范陽為燕京,自稱大燕皇帝,改元天順。九月,史思明命其子史朝清守范陽,令河北諸郡太守各自帶兵3000,隨之南下,試圖奪取兩京。

至德元載,安祿山攻陷潼關,唐玄宗因派宦官監軍,導致唐軍大敗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在陝州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自稱大燕皇帝,派心腹到范陽殺死其弟史朝清及其心腹,死者數千人,引起了叛軍內部分裂。寶應元年(762)十一月,史朝義在河南兵敗北逃,唐朝命僂固懷恩率領唐軍追擊,大敗史朝義。史朝義節節敗退,其所置的河北諸州太守、叛將眼看大勢已去,紛紛歸順唐朝。

至德元載,安祿山攻陷潼關,唐玄宗因派宦官監軍,導致唐軍大敗

十二月,鄴郡節度使薛嵩(唐高宗時名將薛仁貴之孫)、恆陽節度使(駐恆州,今正定)張忠志先後以所屬州縣歸唐。廣德元年(763)正月,叛軍的莫州(今任丘莫州)守將田承嗣、范陽節度使李懷仙降唐。史朝義在眾叛親離情況下,率領胡騎數百人,北奔契丹,在溫泉城(今豐潤縣東)被李懷仙追兵所及,自益於林中,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