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生活 | 一城山色

文 / 施永慶

如果把濟南看作位於泰山北麓的園林山莊,那麼,“齊煙九點”是它精緻的山水小景,南部山區是它天然的意境花園。

濟南古為齊州,城北有九座秀山,由東向西,依次為臥牛山、華山、鳳凰山、標山、鵲山、匡山、北馬鞍山、藥山、粟山。九山山勢不同,雲霧潤蒸,嵐煙繚繞,情趣各異。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歷城知縣葉圭書借用唐朝詩人李賀《夢天》詩 “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佳句,在城南千佛山上西盤道中段題建“齊煙九點”坊,坊後匾額書王羲之“仰觀俯察”句,點出千佛山乃觀此景佳處。確實,登千佛山北望,仰可視蒼穹之宏偉,俯可察萬物之欣榮,令人沉思不已。

除了在千佛山上肉眼可見的九座獨立山頭外,濟南還有眾多的小山環繞著。若從華不注山極目遠眺,城北有標山、鳳凰山, 城東有石牛山、馬山坡、大山坡,城南有大青山、臘山、白馬山、六里山、劉長山、老虎山。千佛山、馬鞍山、英雄山、燕翅山等面朝市區,依城而立。一座座山峰猶如一扇扇綠色的屏風,秀麗天成。這就形成了“城裡城外皆青山,青山灑落民居間”的獨特地理環境。濟南人推窗可見山,邁步可上山,駕車繞青山,隧道穿山行,山景成為百姓的日常所見,而山景也孕育了濟南獨特的文化地理和人文地理。

濟南的山有著久遠的傳說。千佛山,古稱歷山。千佛山往北是一片平原,卻有眾多泉水和孤立的小山。圍繞這片獨特的地理環境,就有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傳說歷山本是海上一座仙山,在山上居住的仙人生性好動,總是帶著這山東遊西逛,惹得海神大為不悅,用鐵鎖將山鎖住。天長日久,水從山底湧出,便是眾多星辰般的泉水。故老相傳,在唐朝時千佛山頂上還有鐵鏈存留。濟南北郊一馬平川之地,卻突兀出現眾多小山。傳說是因為二郎神趕太陽,挑著兩座山走到這裡,放下擔子歇腳小憩。不料兩座山生了根,鞋裡倒出來的土,也變成了粟山和馬鞍山。二郎神挑來的兩座山天天在長,驚動了太上老君,他就圍著兩山撒了圈丹藥,山不再長了。人們便把這兩座山稱為南藥山、北藥山。而玉函山是王母娘娘居所,豢養著“青鳥”,有青足、赤黃嘴、白翅膀、紫腦門,為王母使者,張九齡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便是說此鳥。青鳥在玉函山守護著盛放仙藥的玉匣。後來,漢武帝登此山,揀到王母留下的玉匣,非常高興。可是,當他下山時,玉匣忽然變作一隻青鳥飛走了……濟南還有大禹伏龍、金牛化山、郎公講經等諸多離奇傳說,形象地詮釋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濟南的山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市中心的佛慧山、千佛山,北郊的鵲山華山、臥牛山,長清的孝堂山,柳埠的青龍山,長清的玉符山、五峰山等,都有許多寶貴的歷史遺存。千佛山上有建於唐貞觀年間的興國禪寺,寺內山崖眾多佛像最早可追溯至隋朝,它與佛慧山開元寺遺址、大佛頭、黃石崖佛像殘石共同形成一片佛國淨土遺址。北馬鞍山、華不注、臥牛山都是古戰場,著名的齊晉鞌之戰中,齊頃公大敗,被晉師追趕繞華不注三週。齊臣逄醜父捨身救主,後被推為忠臣之冠。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韓信從平原渡黃河屯據臥牛山,大敗齊王田廣,歷下遂歸於漢。鮑叔牙在鮑山與管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後世知己典範。先秦名醫扁鵲曾在鵲山煉丹,死後葬此。北魏酈道元遊華山,將其記於《水經注》中,說是“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李白則寫下“茲山何俊秀,綠翠如芙蓉”的詩句。張養浩在標山附近建“雲莊”,成就其元曲大家的地位……在這一段段歷史中行走,時時與悠久的文化遺存撞了一下腰,談論著這些悠遠的人文故事,你會覺得濟南更富有迷人的色彩。

老舍安逸於濟南三面環山的溫暖,他說:“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確實,山城相融給濟南人帶來無窮的情調和樂趣。濟南城內的東西南北,山的高度、大小、多少各不相同,如英雄山、華不注、臘山、匡山、牧牛山、洪山……錯落在各個居民小區間。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景色各不相同。春天,英雄山上萬木吐綠,萬物欣欣向榮;夏天,人們黃昏散步上山納涼,遙指山間明月;秋天,佛山賞菊數百年傳承,滿山黃櫨如火浪漫;冬季,城中雪融盡時,山間依然一片銀裝素裹。而市民不管早晚,都趕來爬山鍛鍊,打拳、跳舞、散步、遛鳥、聊天,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登山,讓許多老濟南人與健康結緣,更加熱愛山行,而登山也成為濟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佳節。從元代時,就把這一天定為千佛山廟會。老濟南人除了在“賞菊巖”上觀賞漫山遍野的菊花,還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佐之以菊花酒,在山上野餐,別具風味。如今千佛山廟會較之從前更盛,不僅有傳統的民俗風情、非遺精品,本地風味小吃,還有諸多外地專業藝術團體,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當真熱鬧非凡。

除了市區齊煙九點,濟南南部山區更有精彩深蘊。這兒屬於泰山餘脈,比些市區的山少了一點紅塵氣息,卻更多了逸氣清發。諸山不僅有著高峻的山峰、陡峭的懸崖、原始闊葉林、迷人的河流小溪等生態景觀,還有眾多的名勝古蹟。柳埠的青龍山有始建於隋代的四門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單層庭閣式石塔。靈鷲山有始建於唐朝的九頂塔,其塔身一塔起,而九頂出。靈巖寺建於北魏時期,寺內千佛殿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像望之如生,梁啟超譽之為“海內第一名塑”。自然風光與人文古蹟相交融,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因此,成了濟南人的後花園。每逢雙休日或節假時間,各種品牌的小車常常堵塞市區通往柳埠、仲宮、西營的道路。四門塔的竹林、紅葉谷的梅花、鬱金香和紅葉、跑馬嶺的野生動物世界、九如山的瀑布、五峰山的銀杏樹、濟南最為險峻的梯子山、七星臺的最美星空、大門牙和小門牙的溪邊農家樂,春天的桃李杏梨諸花相爭,季節性的草莓、櫻桃、蘋果、板栗採摘,形成一曲規模宏大的生活交響樂。行走在山的高低遠近、明暗虛實的變幻中,你會有遠離塵囂、堅定自我的感覺。不是嗎?臨山使人心曠,登高使人意遠,它讓你總有個奮鬥的方向,有個高處的目標,它讓你仰觀俯察,能看到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的希望所在。

改革開放給濟南注入無窮的活力,城市將原屬郊區的眾山擁入環抱,形成山環著城,城抱著山,互相交錯,互相疊加的格局,山與城融合無間。山和城之間,是泉水、公園、河流、湖泊、森林。人與城市、與自然有了奇妙的呼應。而濟南城市建設最打動人的一筆,是24座山體公園的出現。它們遍及濟南六區,將原屬郊區的高新區、歷城區、長清區的眾多野山統一規劃,隨山就勢,匠心點染,于山體恰當位置修建小徑,使人有遊山之趣,省卻披荊斬棘之苦。比如六里山和七里山由高架棧橋連在一起,郎茂山和萬靈山用綠道串聯,形成帶狀公園,臘山公園已建成籃球、足球場地,小姑山還能打網球、踢足球。他們的出現,使濟南人與自然貼的更近,獲得感更強。這不是山居田園生活嗎?

于山水田園之間隱居,是中國文人最為獨特的文化心理。晉人陶淵明把山居生活寫得格外的美:“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山居,在壓力日趨緊張的都市生活中,給了人們一個與自我獨處,放鬆身心,迴歸叢林,呼應夢想的真實處所。

自陶潛之後,隱居就成了中國文化潛意識中最深的情感。而有了遍佈城區的眾山,還有老城裡眾多的泉水,濟南人在家門口抬腳即來,有興即到,陶淵明的理想山居生活竟然成為再普通不過的日子。我想,這樣的生活只有治癒和美好。

壹點號鼓角橫吹

山上的生活 | 一城山色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