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對漢人宰相父子,背後那個“多事”的女人

01

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對漢人宰相父子,背後那個“多事”的女人

張廷玉的父親是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母親為姚氏。

張英最初在翰林院供職的時候,家境貧寒,曾有人以千金相送,張英和妻子姚氏談及此事,姚氏說:“平白無故得了千金,若有人問及,能不感到慚愧嗎?”

張英後來工資獎金逐漸增多,但是姚氏依然以勤儉持家,一件青衣衫穿了好多年也不換新衣裳。

後來張英當了宰相,姚氏更加謙卑。

有一天,親屬家的婢女代為主人探訪,姚氏正在縫補衣裳,那個婢女誤以為她是僕人。

婢女問她:“夫人安在?”

姚氏起身說:“我就是啊!”婢女感到十分慚愧。

可見,姚氏穿戴之簡樸。

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對漢人宰相父子,背後那個“多事”的女人

張廷玉到翰林院的時候,康熙帝曾對左右誇讚張廷玉有個好母親:“張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獨父訓也!”

在滿族勢力佔據主要地位的清朝,張英父子先後任職宰相,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張氏父子能夠功成名就,離不開姚氏的賢惠和廉潔。

02

晚清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為官清廉,生性頗主廉介,居常不輕取予。雖歷九省總督巡撫之任,身後宦囊,殊不豐裕,綜其所蓄,盡兩萬金耳。

沈葆楨青史留名,很大程度在於他有一位“廉內助”,沈葆楨是清代名臣林則徐的女婿,妻子叫林普睛。

當年,沈葆楨進京參加禮部考試,家裡貧窮沒有路費,林普睛就把自己的手鐲等裝飾物賣掉,為丈夫湊足了盤纏。

沒有了手鐲,林普睛以蜀地出產的一種藤條編成裝飾品代替。

後來,沈葆楨成了一方大員,而林普睛依舊戴著那隻藤條手鐲。

林普晴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賢淑端莊,知書達理,以一個大家閨秀的身份嫁到了貧窮的沈家,她不抱怨,因為她看好丈夫的為人,相信他一定會有一個好前程。

從沒下過廚的林普晴婚後就走進廚房,為一家子老小煮飯燒菜,料理家務井井有條,過日子精打細算,“斷線殘紙”等廢舊物品從不輕易丟掉。

林普晴還曾在丈夫外出籌集軍餉時,親自主持守城戰鬥,維護了丈夫的聲譽,堪稱“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不愧為名門之後。

在她的支援、輔助下,丈夫沈葆楨最終踏入仕途,成了朝廷的重要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