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特蕾西婭雌雄同體的女皇

瑪麗亞·特蕾西婭:雌雄同體的女皇

瑪麗亞·特蕾西婭的魅力也主要是這樣產生的:男性的英雄氣概與女性的美德奇妙地結合在一起,她的“母性的王權”。她不止是因為身為女君主而聞名於世,更是因為她是位忠誠的妻子和十六個孩子的母親。聳人聽聞的生育力和精力充沛的統治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男性與女性在一個人身上完美融合,這也讓瑪麗亞·特蕾西婭成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芭芭拉·斯托爾伯格·裡林格《瑪麗亞·特蕾西婭:她的時代中的女皇》

瑪麗亞·特蕾西婭雌雄同體的女皇

▲哈布斯堡王朝(公元6世紀—1918年)

前言

1780年11月29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唯一的女性統治者,瑪麗亞·特蕾西婭去世。

在歷史上的眾多女王中,瑪麗亞是個奇妙的例外,女性身份不僅沒有阻礙她的統治,反而成了她成功的最大助力。她完美踐行了生育這一傳統的女性美德,和丈夫一起生了16個孩子,使哈布斯堡家族的血脈得以延續,締造了“母系王權”的神話,被後人稱為“奧地利國母”。

過去,很多女性統治者因為身處男權社會,不得不為了鞏固統治,弱化自己作為女性的形象: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了不讓王權落入丈夫手中,寧願選擇終生不婚;

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與中國的武則天在奪取了最高權力後,也都沒有再嫁,而是效仿男性君主為自己蒐羅情人。

瑪麗亞·特蕾西婭雌雄同體的女皇

▲15歲時的瑪麗亞·特蕾西婭

這就很讓人好奇了:在女性備受歧視的18世紀,瑪麗亞·特蕾西婭究竟如何平衡女人與君主這兩重身份的矛盾,統治奧地利40年,還在身後譽滿天下呢?

第一、她是強悍與溫柔並存的“雙性”君主。

根據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法,瑪麗亞作為女性不能承襲爵位。但他的父親查理六世為了讓自己的後代登基,不顧帝國其他選帝侯的反對,直接修改法令,指定瑪麗亞繼承自己的土地,

查理六世駕崩後,各諸侯紛紛表示不承認瑪麗亞的繼承權。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則趁機發動戰爭,從奧地利手中奪取了西里西亞。

此時歐洲各國都等著看瑪麗亞的笑話。在一幅名為“被扒去衣服的女王”的畫作中,瑪麗亞甚至被描繪成一個遭到強暴的受害者,被自己好色的鄰居普魯士扒光了衣服。

瑪麗亞·特蕾西婭雌雄同體的女皇

▲嘲弄瑪麗亞的色情漫畫

為了重新樹立威信,瑪麗亞有意識地弱化自己作為女性柔弱的一面,向民眾展示自己的強悍:

在加冕儀式上,她拒絕乘坐車駕,而是脫掉不便行動的禮裙,騎馬入城接受民眾的歡呼;

登基後不久,瑪麗亞就懷上了孩子,但她直到分娩前數個小時都還堅持在房間中辦公,還不許侍從關窗取暖,完全沒把自己當成需要休養的孕婦。

但瑪麗亞也沒有完全拋棄女人的身份。相反,她非常善於利用自己女性化的一面來博取好感。

在生下第一個兒子後,瑪麗亞抱著襁褓中的孩子出席匈牙利貴族議會,此舉傳達了一個資訊:自己是一個能夠不斷產下後代的年輕女王。這對連續數代男丁稀少、深陷繼承人危機的哈布斯堡王朝無疑是一針強心劑,貴族們重拾對王室的信心,同意出兵出錢幫助瑪麗亞打仗。

瑪麗亞·特蕾西婭雌雄同體的女皇

▲瑪麗亞與腓特烈的“孽緣”在兩人即位前就已經開始了。腓特烈曾向查理六世求娶瑪麗亞,但當時瑪麗亞已經同青梅竹馬的洛林公爵墜入愛河,還當眾出言侮辱了這位普魯士王儲。

第二、她是瓜分鄰國的“和平主義者”。

要理解瑪麗亞·特蕾西婭,就不得不提到與她爭鬥一生的宿敵——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

瑪麗亞的施政信條,就是處處和腓特烈反著來:腓特烈是當時歐洲最臭名昭著的戰爭販子,瑪麗亞便大力倡導和平。她留下了一句名言,“最輝煌的勝利也比不上最平庸的和平”。

時人將瑪麗婭對和平的愛好,解讀成她作為女人的感性與怯懦,認為她不敢主動挑起戰爭。

但實際上,和平只是瑪麗亞最大化國家利益的選擇。

與剛獨立不到一百年的新貴普魯士相比,奧地利可謂樹大招風。哈布斯堡大帝國的輝煌歷史就像籠罩在法、英等國頭上的陰影,讓他們對奧地利嚴防死守。在這種苛刻的國際局勢下,瑪麗亞只能選擇休養生息,並高舉和平旗幟為奧地利爭取同情。

當有利可圖時,瑪麗亞從不介意撕下和平主義者的偽裝。她在統治的前三十年一直致力於阻撓普魯士和俄羅斯吞併波蘭,想把波蘭作為三國的緩衝帶。但當瑪麗亞晚年發現波蘭的衰落已經無法阻止時,便直接走上餐桌,要求與普俄一同瓜分波蘭。

她極為赤裸地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奧地利不願意瓜分波蘭,但如果形勢所迫,非得如此,我們會堅持拿到我們該有的份額。”

瑪麗亞·特蕾西婭雌雄同體的女皇

▲晚年的瑪麗婭·特蕾莎

第三、她是母性爆棚的“歐洲丈母孃”。

瑪麗亞登基時,哈布斯堡家族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挽救國家,瑪麗亞拿出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自己的“母性”。

首先,她不斷和丈夫“造人”,讓哈布斯堡家族的血脈透過聯姻遍及歐洲。

瑪麗亞一生育有16名子女,分別與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締結了婚約,被戲稱為“歐洲丈母孃”。她甚至透過將小女兒瑪麗·安託瓦內特嫁給路易十六,將哈布斯堡的宿敵波旁王朝變成了盟友。

為了讓孩子們成為優秀的配偶,瑪麗亞在教育上操碎了心。當任性的瑪麗嫁入法國後,瑪麗亞每個月都會定期寫信,糾正瑪麗在凡爾賽宮中不得體的行為,教她如何應付宮廷政治,這種婆婆媽媽的態度與一般人家的母親別無二致。

瑪麗亞·特蕾西婭雌雄同體的女皇

▲建於1819年的瑪麗亞·特蕾西婭廣場,是維也納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其次,她還將自己的母性從家事延伸到國事,營造愛民如子的國母形象。

在王儲約瑟夫的婚禮上,瑪麗亞同時舉辦了其他20對新人的婚禮,並且送給每隊新婚夫婦200古爾盾,以顯示自己將每一個國民都當作親生兒子看待;

在饑荒時節,農民為了謀生跑到國王的獵場私自盜獵,瑪麗亞不僅沒有降下處罰,還將王室打獵所得的鹿肉與野豬肉分給他們。

就如同瑪麗亞和平主義者的假面一樣,“母性”也不過是她維繫統治的手段。

正是在她的統治下,地主對農奴的蓄養得以合法化,農奴必須在農時為地主服役,廣闊的土地被白白荒廢。等到瑪麗亞在1780年溘然長逝,她統治下的哈布斯堡王朝,已經徹底變成了歐洲的二等國家。

但瑪麗亞的愛民如子還是為自己贏得了人民的喜愛。儘管皇帝的桂冠名義上屬於她的丈夫,瑪麗亞的頭銜始終只有女大公,奧地利人還是在她死後尊稱其為“女皇陛下”。與其他同樣精通權術的女性統治者相比,瑪麗亞將身為女人的劣勢轉化為優勢,成為罕見的得到一致好評的女性君主,這再次表明好與壞是可能逆轉的。

【參考資料】《瑪麗亞·特蕾莎》《超級女強人特蕾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