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大順政權與清政權對峙局面形成

甲申之變爆發於公元1644年。這一年是一個很特殊的時間節點,既是明朝滅亡的時間,又是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以及清軍入關的年份,幾乎所有的改朝換代大事件都在這一年中發生了,對於推動整個歷史程序來看,這個時間節點算是非常特殊了。

所以,甲申之變不管是對明朝還是大順還是清朝來說,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當然,對於明朝來說,這是一份屈辱的記憶,但是對於清朝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王朝來說,這卻是一個新的開始。

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大順政權與清政權對峙局面形成

說到明朝滅亡,不少人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

一直以來,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不少人都將原因歸結在崇禎帝身上,認為崇禎帝不會用人等等原因,導致了明朝的最終滅亡。但是實際上朱由檢接管明朝的時候,大明已經千瘡百孔了。

當時的明朝社會矛盾尖銳,使得農民起義事件成為了家常便飯。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闖王帶領的農民起義軍。闖王有兩人,第一任是高迎祥,最後被孫傳庭解決,帶入京師處決,第二任是李自成,這位就乾脆多了,直接帶領著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建立了大順王朝,逼得崇禎帝朱由檢只能尋找一顆歪脖子樹吊死。

不過這些事情都是後期發生的。如果要提到明王朝滅亡的關鍵性事件,那就不得不提到甲申之變。甲申之變爆發的背景就是在明王朝統治的這一片土地上接連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事件,這些事件最終催生了一個新王朝的誕生,也加速了一箇舊王朝的毀滅。

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大順政權與清政權對峙局面形成

1、

明朝以及崇禎皇帝朱由檢

朱由檢是明朝的末代皇帝,當初他的上位其實頗具突然性。他的哥哥朱由校是一個十分痴迷木工的皇帝,無心政事不說,壽命還短。所以作為朱由校的弟弟,在朱由校死後,朱由檢最終被趕鴨子上架一般,成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

朱由檢上位的時候,整個大明已經千瘡百孔了,內有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外有威脅不小的清軍,所以崇禎皇帝即便是有著三頭六臂也難免著慌,何況他原本就是一個凡人了。

再說到崇禎皇帝的性格問題。

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大順政權與清政權對峙局面形成

史書記載,崇禎皇帝算得上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了,夙興夜寐處理國家大事,並且難得的地方在於,他不像其他皇帝一樣愛好奢侈,反而十分節儉。但是這樣的一個皇帝在性格上卻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多疑以及剛愎自用。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他還經常舉棋不定,一會一個說法。

明晚期的時候,有一個人人稱為奸臣的宦官魏忠賢,早先更是出現了魏忠賢擅政的事件。崇禎帝上位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之事剪除了曾經魏忠賢在朝中的勢力,但是他自己也是一個剛剛上位的皇帝,還是被臨時拉過來充數的,所以並沒有被人當過儲君精心培養。因此上位之後就直接剪除魏忠賢的勢力,也勢必會造成朝中動亂。

所以,最近這幾年又有人提出,如果崇禎皇帝不那麼早滅除魏忠賢,那麼明王朝是可以“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的。

而明王朝滅亡之所以變得無力迴天,和他多疑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不管是對袁崇煥還是孫傳庭,都沒有用在實處,時不時還要懷疑對方的用心,最終使得原本有人可用的明朝變得無人可用。面對李自成的農民軍最終也只有被消滅的下場。

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大順政權與清政權對峙局面形成

2、

李自成建立大順王朝,隨後攻入北京,進一步鞏固統治

李自成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也作為第二任闖王,在民間的呼聲是非常高的。因為當時的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無時不刻不在渴求有人來拯救自己,李自成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所以在當時,民間都有歌謠唱到:“

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由此可見,當時的闖王李自成在農民百姓心中的形象有多高了,比那個只會讓他們交重重賦稅,吃不飽穿不暖的明王朝可好多了。

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大順政權與清政權對峙局面形成

不得不說,不管生活在那個時代的老百姓,他們都是最實在的,誰讓我們過上好日子,我們就支援誰,至於龍椅上坐的是哪位,他們並不關心。也正因為如此,李自成能夠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王朝。

大順建立之後,採取的措施也讓老百姓更加期望這位闖王能夠儘快滅掉明朝,首先免收老百姓三年稅收的政策就讓他們十分歡喜了。

不過相比較對百姓的寬厚仁慈,對於權貴政要就要顯得嚴酷很多,高調納財的行為最終造成了社會動盪。但不管怎麼說,李自成最終還是在公元1644年攻克了北京,真正意義上滅掉了明朝。

甲申之變,明朝滅亡,大順政權與清政權對峙局面形成

明朝滅亡之後,李自成趁機收復了明朝的很多地盤,清軍自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就形成了大順掌關內,清軍掌關外的局勢。而明朝雖然滅亡,但是朱氏子弟卻在南方建立了流亡政權南明,但是實力上已經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

實際上當時已經形成了大清政權與大順政權對峙的局面了,至於南明,可以忽略不計。甲申之變其實這場歷史事件其實講的比較籠統,因為幾乎三件大事都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

參考資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