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李密的前半生隱姓埋名,曾因一首詩招來殺身之禍!

在初秋的淮陽大地上,有一個書生模樣的男子,背影蕭索,似乎有無盡的悲傷從他的身上傳來,又似乎有無盡的力量在他的周身聚集。他想起了曾為市井之徒的樊噲曾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了怎樣的功績。他緩緩開口,悲壯蒼涼的詩句漸次展開:

金風蕩初節,玉露凋晚林。此夕窮途士,鬱陶傷寸心。野平葭葦合,村荒藜藿深。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

亂世出英雄,不問出身,在時代的洪流中只要能抓住機會,就能建功立業,怎麼能被困在破舊的村莊裡毫無建樹呢?情到深處,他幾度哽咽。

瓦崗李密的前半生隱姓埋名,曾因一首詩招來殺身之禍!

他就是後來成為瓦崗首領的李密,而此時他還只是一個逃犯,一個隱姓埋名於此的逃犯,但正是他在心情鬱結中寫下的這首詩讓他再次暴露,不得不再次走上逃亡之路。

未來不可期,過去回不去。

李密本是貴族出身,其曾祖李弼是宇文泰時期的八柱國之一,真正的關隴軍事貴族。李密的父親李寬是隋文帝時期的上柱國,封了蒲山郡公。不過在李密很小的時候,李寬就去世了,李家沒落,與李渾家族和李淵家族相比,李密家族實在是單薄的很,雖然李淵的父親去世的很早,但是李淵藉著姨母獨孤皇后的光在隋朝並不曾勢弱。

但李密就不一樣了,襲爵後的他為了振興門楣,不得不散盡家財,或者接濟親朋好友,或者蓄養門客。而他自己勤奮好學,尤其熟讀兵書,有濟世安民的遠大理想,並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建立一番功業,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其實是非常難的。

楊廣繼位後,二十來歲的李密依靠父蔭在宮中做了左親侍,如果按照往常的晉升制度,在未來,李密很可能會做到刺史或者將軍,然後成為朝廷重臣。然而楊廣卻斷了李密的官路。

瓦崗李密的前半生隱姓埋名,曾因一首詩招來殺身之禍!

有一次,楊廣看到了衛隊中的李密,李密的眼神讓楊廣很不舒服,那是一種能讓人害怕的眼神。楊廣就問身邊的宇文述此人是誰,宇文述說此人正是已故蒲山公的兒子,楊廣“哦”了一聲,然後對宇文述說:

“個小兒視瞻異常,勿令宿衛。”

就這麼輕飄飄的一句話之後,李密失業了。過了幾天,宇文述找到李密,很是婉轉的說:

“弟聰令如此,當以才學取官,三衛叢脞,非養賢之所。”

嗯,兄弟你如此聰明,擔任侍衛之職實在是埋沒了你,不如好好讀書,將來以才學取官,豈不美哉?

李密一思索,對啊,多讀點書,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來不愁沒有一個好前程。就這樣,李密自動辭了職,回家專心讀書,準備在不久的將來大展宏圖。

他隱居起來,輕易不讓人打擾,只專心致志的讀書,痴迷到是什麼程度呢?他去拜國子助教包愷為師的時候,為了在路上也能讀書,就把《漢書》掛在牛角上,然後邊走邊看書,這樣的讀書精神在現在已經不可能看到了。

瓦崗李密的前半生隱姓埋名,曾因一首詩招來殺身之禍!

當時楊素看到李密這種讀書態度的時候,曾停下來和李密交談了一番,對李密的才學很是賞識,並對自己的兒子楊玄感等說:“我看李密的才學氣度在你們之上。”

這大約就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吧。楊素的話讓楊玄感來了興趣,於是和李密結交,兩人可謂志趣相投,都是野心勃勃之人,只是兩人一個是落魄的貴族公子哥,一個是正當紅的貴族。

後來楊玄感藉著到黎陽督運糧草的機會起兵反叛,當時還將李密從長安接來,一起共謀大事。兩人的野心雖然相似,但是論謀略,楊玄感在李密之下。楊玄感雖有納諫之心,卻不真的聽從別人的建議。

就當時的天下大勢來說,楊玄感應該利用自己的兵力取得某個易守難攻的地區來做地盤,然後徐徐圖之,只是楊玄感卻急於攻下洛陽來鼓舞士氣,因此面對李密提出的上中下三策,楊玄感選擇了下策攻取洛陽。

洛陽的防守本就異常嚴實,再加上楊廣雖然遠在遼東卻第一時間派宇文述和來護兒回軍支援洛陽,楊玄感的失敗在他決定攻打洛陽的時候已經註定了,況且後面還出現一而再的戰略失誤,最終在轟轟烈烈了兩個月之後就被平定了下來。

瓦崗李密的前半生隱姓埋名,曾因一首詩招來殺身之禍!

在這場叛亂中,李密多次提出正確的建議,但是能被楊玄感採納的卻屈指可數。楊玄感讓弟弟幫著自殺之後,李密偷偷的跑到了潼關了,結果還是被楊廣派出的人抓到了,然後被送往楊廣的駐地高陽,等著他們的很可能就是人頭落地的結局。於是在押送的路上,李密就開始思索逃跑的對策,他對同行的幾個人說:

“吾等之命,同於朝露,若至高陽,必為俎醢。今在道中,猶可為計,安得行就鼎鑊,不規逃避也!”

大家自然誰都不想死,於是紛紛表示聽李密的安排,李密讓他們將隨身所帶的銀兩拿出一部分來,用來賄賂押送的人員。李密將銀兩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直接給了他們,並說:“等我們這些人死了之後,希望你們能給我們安葬,這些銀兩就當做酬勞吧。”

押送人員哪有不接受的道理?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在路上,押送人也並不為難他們,後來,混熟了之後,李密又拿出銀兩來好酒好肉的伺候這幾個人,讓他們在晚上喝個痛快吃個痛快,時間一長,警惕性就沒了。

等他們達到邯鄲的時候,李密和幾個人就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穿牆而遁了。 就這樣,李密成了一個逃犯,入朝做官這樣的事是不用想了,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繼續和朝廷作對。

李密在經過考慮之後到平原縣去投奔郝孝德,當時郝孝德領導的農民起義人數達到了數萬,也算是比較有前途的,但是郝孝德明顯對李密不怎麼看重,只讓李密做了一個普通的兵卒,這對李密的打擊是很大的,他離開了平原縣,繼續尋找自己的未來。

瓦崗李密的前半生隱姓埋名,曾因一首詩招來殺身之禍!

但是當時全國雖然已經有不少的農民起義,但真正成器的並不多,李密一時間竟找不到可以投奔的地方,天大地大,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容納李密。

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李密到了淮陽,在這個地方,李密改名換姓,自稱劉智遠,成了教書匠,招收學生進行講學。但這樣的生活並非李密想要的,所以他過得非常的壓抑,在教學之餘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起自己的志向,想到現在的落魄,這樣的對比實在太過強烈。

因此就有了本文開頭那一幕,李密做了一首《淮陽感懷》,情感的過分表露引起了當地人的懷疑,就有人將這件事告訴了淮陽太守趙佗,趙佗懷疑這個劉智遠就是朝廷一直在追捕的李密,於是派人搜捕李密,李密知道後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這一次,李密學乖了,老老實實的隱居,一直到616年之後,李密投奔了瓦崗翟讓。在瓦崗這個地方,李密的事業真正開始,他將自己的所有一切都貢獻給了瓦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