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讀書沒有改變人生的義務,也不承擔失敗人生的責任

新聞媒體每年都會報道中國人的讀書情況,還喜歡用外國人的平均讀書數量來作對比。且不論這些資料的準確性,我覺得這些資料沒有任何價值,因為它不能代表全體中國人的讀書情況。我們在談論很多問題的時候,總喜歡用整體來作對比:動不動就用“中國人”與“歐洲人”、“美國人”或“日本人”做比較,以此來批評中國人在某個方面與外國人的差距。整體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而且很不準確的概念,它在很多方面都被濫用了,特別是在解讀“中國人”的時候,總會給人造成一種中國人各方面素質不如外國人的錯覺。

論讀書:讀書沒有改變人生的義務,也不承擔失敗人生的責任

讀書這件事情就是如此,不知不覺已經被許多人用來作為衡量中國人的整體素質的關鍵指標了。在我看來,一個人讀不讀書,與他的素質沒有直接關係。書讀得多的人,素質不見得一定比讀得少的人要高。我倒是見過許多隻讀過初中的老年人,無論談吐還是修養,他們都遠遠超過現在的許多大學生。同時,讀書與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也沒有多大關係。如果我們用讀過的書的數量來定義人生價值,那反倒會有功利性的嫌疑,會與讀書的真正意義相違背。新聞媒體很多時候會讓人反感,正是因為他們的報道缺乏基本的價值觀。他們經常報道一些讀書“神人”的事蹟,比如某個大學生一年讀了一千多本書之類的。在看似客觀的實時報道背後,人們往往會由此而產生質疑、不屑一顧、羨慕和嫉妒等情緒。有的人會加深對讀書無用的偏見,有的人則會產生自己讀書少的焦慮感——無論哪一種影響,都不是好的影響,因為它會影響一些人的精神甚至生活狀態。

論讀書:讀書沒有改變人生的義務,也不承擔失敗人生的責任

毋庸置疑,讀書是一件好事,對一個人能產生不可估量的幫助。但歸根結底,讀書是一件私人活動,它只對讀書的人有意義,對其他人來說,根本不值得炫耀。讀書沒有改變人生的義務,也不承擔失敗的人生的責任,一切都在於一個人如何讓自己適應這個社會。一個人愛讀書,對他來說是一件好事;如果他不愛讀書,有其他的愛好和專長,也不會影響他的人生價值。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常常用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來代替他的品行,而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突出才能。比如很多人都有仇富心理,看到某個民營企業家坐擁多少資產的時候,不是關注他的創業史,而是用他的低學歷來貶低他。有一小部分人的交友原則是:只與愛讀書的人交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我認為一個人若是真的想從交朋友這件事中獲得心靈和精神方面的增益,他不應該把自己的交際圈侷限於與自己一樣愛讀書的人群。他交友的原則不僅僅是誰愛讀書,而更應看重誰的德行好。良好的品德和修養勝過讀萬卷書,因為一個人的德行來源於心靈,而非書上的文字。

論讀書:讀書沒有改變人生的義務,也不承擔失敗人生的責任

讀書是有用的,但不讀書也不能說明無用。我們倡導多讀書,這是正確的導向;但不應把讀書上升到評判人生價值的高度。每一個時代,總有一些愛讀書的人,也總有許多不愛讀書的人。他們當中都有成功者和失敗者,但這一切都與讀不讀書沒有直接關係。人生價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並且因人而異,讀書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因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