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精華4:道法自然:如何以大自然為師 ?

第四章 道法自然:如何以大自然為師 ?

(一)體會大自然的啟示

(二)上善若水

(三)太上,不知有之!

(一)體會大自然的啟示

《道德經》從頭到尾,就是要告訴我們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實相。處處都在強調讀懂無字天書,看懂大自然的啟示。學習《道德經》,不管任何版本都是僅供參考。最重要的是透過它最終去了解大自然,看懂大自然在啟示我們什麼。所有的經典,都是在描述大自然,都在記錄大自然的智慧、法則、啟示。

我們現在開始來閱讀、體會大自然的啟示。

一般人的學習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入學校研讀書裡的知識、理論、知見、技術,都是各種所謂的“術”。另一方面向父母親、向師長、向古聖先賢、向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看齊學習。這些都是有形有相,看得到、摸得到的。

但是,老子偏偏要我們:“你要超越這個層次,你要去跟大地看齊學習,你要去跟流水看齊學習,你要去跟太陽、虛空看齊學習。”老莊思想的核心,從來不是要我們追隨個人,而是早日學會以大自然為師!

很多人就懵了、搞不懂了,書本上面告訴我們要怎麼樣,每一個字我都可以看得懂、可以理解;大地沒有文字,我怎麼看?我跟個人學習,他有模有樣,做出的德行是怎麼樣,我可以跟他學習;流水有什麼好學習的?它又不會講話!

一般人很少知道要跟大自然學習,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觀念,沒有去跟大自然聯絡、連線。尤其是西方的工業革命之後,強調經濟,強調資本主義、強調科技,逐漸地帶領人類脫離了大自然,集中在都市。

結果,現代人看到的就是人類的成就、人類的建築、人類的經濟、人類的科技,卻看不到大自然的智慧、大自然最高的科技。

所以這是教育扭曲了,世界的主流、潮流,教育的觀念扭曲了,讓我們從書本上、從人去學各種術;而大自然要啟發我們的是“道”、是智慧。

我們今天來學《道德經》,就是希望大家從術的層次,提升到“道”的層次。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有“術”無“道”,其“術”易變邪;有“道”無“術”,其“術”自生。“道”,就是我們的良心、我們的愛心、我們的清淨本心、我們的責任心。

老子講求治理社會、治理國家,解決全人類的大問題,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引領人類回到“道”上面來。你要教育百姓,或是教育子弟,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啟發出每個人的良心、愛心、責任心?

現在的教育,都是在偏重在傳授各種術、理論、知見,你只要會背,考試會做答,你得高分,這樣就是好學生。這一種認定、界定是錯誤的,會扭曲人性、人心!

教育真正最重要的,就是啟發出我們的良心、愛心、責任心。未來全世界最重要的教育,就是這個部分。各級教育,只要能扣住這個核心,教育就一定成功。當一個人有良心、愛心、責任心,做官一定是個好官,經商一定是個好商人,有社會責任心,誠信不欺。

只要良心在,一定是誠信不欺;有責任心,開各種工廠,一定會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土地負責,對我們的後代子孫負責。一定不會去偷排廢氣,不會在那裡汙染山河大地。

一個人有責任心、有愛心、有良心,自然就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社會負責。你不必用任何的法律去約束,不必用很多的規定去限制、監督。

《道德經》提到,人類的心靈品質分成道、德、仁、義、禮、智、信、法。最高的層次、最高的心靈品質是“道”的層次。政府教育百姓,社會、學校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就是 迴歸到“道”。如果以個人來講,就是啟發出我們的良心、愛心、責任心,這就是“道”之心。只要教育能夠引領百姓迴歸到“道”,其他問題都好解決,社會非常好治理,國家自然會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老子就是希望我們迴歸,先了解大自然和我們的密切關係,進一步去看懂大自然對我們的啟示,與“道”合一。《道德經》這幾章都提到以大自然為師。

二十五章裡面的“人法地”,“法”就是效法、學習。向山河大地看齊學習。“地法天”,進一步向天看齊學習。“天”,就是太陽跟虛空。“天法道”,“道”就是整個宇宙本體,以及所有的萬有、現象界的一切。

最後,我們的體會、我們的所作所為,要來到“道法自然”:大自然有她的宇宙律、運轉法則,天地有天地的運轉法則。我們要去學習、瞭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清楚瞭解之後,我們才不會背道而馳。

今天已經出現了很多全球性的大問題,包括現代工業、農業、科技所帶來的溫室效應、水汙染、空氣汙染、嚴重的霧霾,以及驚人的土壤退化、生態環境破壞。這些都是人類背天之道而為造成的,未來會導致人類很多的災難。

大自然本來有非常好的調整機制。就像人都有自身的免疫系統,只要不破壞免疫系統,感冒生病,我們的身體會自動修復一樣。真正能夠治好癌症,最好的藥、最好的醫生,就是大自然和我們人類本身的免疫系統,不是各種藥物。

如果人不破壞大自然的調整機制、懂得順天之道而為,大自然很自然地運作,就會形成風調雨順。風調雨順就會五穀豐收,五穀豐收就能夠國泰民安。

為什麼社會會亂?為什麼會改朝換代?因為百姓吃不飽,社會混亂,天災人禍不斷。如果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泰民安,自然的社會風氣很好,國家安定。所以老子要我們懂得天地的運轉法則,教會我們順天之道而為。

請大家瞭解一點:如果人類不懂得天地、自然之道,只是強調各種經濟、工業,以各種高科技去對抗、違背自然;最後都會使人類導向大的災難,最嚴重的是,人類文明將會全部毀滅。

《道德經》三十九章,老子就警告我們:順天道,國安泰;逆天道,災禍來,甚至天崩地裂啊!老子希望我們開啟格局,向大自然看齊學習,讀懂大自然的法則。

我們瞭解之後,自然會順天之道而為。順天之道而為,自然就會社會安定、地球永續昌榮,我們的子子孫孫才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第八章,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七章講的是天長地久。為什麼我要把第八章列在前面?因為水還比較容易學習,進一步才能夠向天地看齊學習。

先把第七章做一個歸納:如果我們做人、做事能夠來到像天地、像流水這樣,能夠來到不自私;我們所作所為都是以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為出發點,沒有個人的私心、企圖心、不良居心;能夠如此,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積陰德啊!積陰德,我們就會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這就是第七章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神韻、核心、重點。為什麼天長地久?為什麼天地能夠長生?我們就是要學到天地的這一種德行,而不是在那裡爭名奪利、計較什麼,處處都要展現我比別人行、我比別人厲害、我比別人高。到後面,卻樹立了很多敵人,內心空虛、痛苦。

這樣的人生,我們贏了表面,卻輸掉了良心!我們只能夠贏到一些表面,臺上很風光,卻輸掉了裡子,臺下空虛不安、憂悲惱苦!這是不真實的人生。

《道德經》的核心,教我們做個實實在在的人,真正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真正做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人類的事情,不要去跟別人爭什麼。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生命的主人,就能夠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二)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我們再講怎樣跟流水看齊學習?

這裡需要釐清幾個觀念。首先,我們一般人習慣從書本里獲取知識、學問、技術,或者向人看齊學習,但卻不知道怎樣向大自然學習。都是因為我們人類長期被誤導,離開大自然的結果,所以我們現在要儘量迴歸自然。

其次,一般我們認為山河大地沒有什麼生命,現在重新來認清:山河大地就是偉大的生命體!

如果我們講人格,往往會想到某某人的一個形象,老子、孔子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聖人形象。現在要把這個形象的範圍、格局破除掉!不是隻侷限在有這樣的形象,才叫有機生命體。

我們破除掉這些觀念,才會懂得跟大自然學習,才會知道大自然都是有生命的,她是個偉大的生命體,她有著崇高的人格!人格昇華、提升到高層次,才稱為神格;我們甚至可以講,大自然有著崇高的神格!

大自然就是偉大的生命體,流露著超越人性、超越人格的層次,流露著的神格的特徵、特性。 山河大地本身就是有機的生命體,就是神格的呈現,我們要向她看齊學習。流水,是有生命的,她是偉大的生命體,我們要向這個偉大的生命體看齊學習。

為什麼某個人值得我們學習?他有很多優良的特性,兼又以身作則!向人看齊學習當然不錯,現在如果瞭解了流水的崇高神格,就是要去向流水看齊學習,我們才能從原來的思維世界提升上來。

太陽,是偉大的生命體。比如說,我們心目中最偉大的人是老子,向老子看齊學習;老子會跟我們講:“我還不夠,真正比我更偉大的是太陽,你要跟太陽看齊學習。

提高了學習的物件、層次,我們才會看懂《道德經》。《道德經》就是要協助我們從文字的世界,提升到沒有文字的世界;從有字的書本,提升到去看無字天書;從向人看齊學習,提升到超越形象的大人格、大自然,跟她看齊學習。

這些不是抽象的,上一節跟大家講到,如果我們侷限在過去的觀念知見,就會像身體裡紅血球、白血球的那一種小小的視野,認為我在動,那個血管壁不動、肌肉不動、骨頭不動,所以認為它們就是沒有生命的。就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太狹窄了。

因為我們的視野狹窄,所以幾百年前,地球上的人才錯誤地認為:“我們坐在地球上,我們地球不動,是太陽在動,在繞著地球轉。”因為視野沒有開啟,我們就像井底裡的青蛙,看到太陽從這邊兒出來,從那邊兒過去;就認為我們不動,太陽在動。

老子跳脫出了這樣的層次,看到了人類認知是錯誤。老子就像把我們這個紅血球、白血球暫時從身體裡抓出來,讓我們從外面看到:我們是活在偉大的身體裡!身體是活的,我們才能夠活!我們看到了、開悟了,再把我們放回身體裡。

這時,我們就會感嘆:我跟這整個的大身體竟然是一體的!原來界定血管壁、骨頭沒有生命是錯誤的!因為有它們的養育、支撐,才有我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開悟,我們突破了過去狹窄的視野、認知,看到了更廣泛、更大的真理實相。

我們現在要來向水看齊學習,不要再認為“水沒有什麼”。那是因為我們看得膚淺而產生的錯解、誤解,我們不認識她。我們不認識她,就沒辦法看到她生命的神聖,沒辦法看到“道”;我們才會否定真實的“道”,再閉起眼睛,去修那些虛妄的“道”。

這時我們來看流水,絕對不是過去我們的想象,她是有生命的,她隨時都在啟示我們。老子就是這樣觀水悟道,開啟了大智慧。

老子看水可以開啟大智慧,我們能不能?我們從小到現在,天天看水,大部分人也覺得她沒什麼;但是當我看懂之後,就覺得太浩瀚、太偉大了,她們真正做到、呈現出了“道”的精神。

學習《道德經》之後,從此我們以不一樣的視角再看萬物,我們就可以看懂萬物活生生的另一面,看懂萬物的奧妙、藝術、神韻、生命力。我們的生命不管到哪裡,都會安心、喜悅。

怎麼樣去觀水悟道?《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幾”就是“近”。流水呈現出來的是“善利萬物”,注意這幾個字!老子要我們向水看齊學習,勉勵我們做到“善利萬物”,而且很重要的,要做到“不爭”。

一般人做了什麼利益別人的事,很容易就要居功,爭什麼名、奪什麼利。老子的智慧,我們要向大自然看齊學習,學習著真正地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我們的後代子孫,然後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只要對社會、對國家、對我們的子孫真正有益的事情,不管有沒有名利,別人不願意去做的,我們就默默去做。

我們現在來看,流水是怎樣在呈現“善利萬物而不爭”,怎樣在呈現偉大的人格、偉大的神格!

這些稻田裡灌了很多的水,水充滿了整個的稻田。如果田裡沒有流水的滋潤、灌溉,就沒有辦法插秧、收穫。雖然現在發展出了所謂的旱稻,但是一樣,都需要有水的滋潤。有陽光、有大地、有流水、有空氣,也有各種因緣的配合。

現在我扮演流水的角色,做流水的代言人,試著和大家溝通:

“我這個水,就是這樣默默地在奉獻、服務、滋潤、養育萬物,別人不知道也沒關係。但是我知道,養育萬物,不是靠我個人的能力,必須依靠土地,跟陽光、空氣分工合作。大家就是奉獻、付出,沒有爭執誰才是最重要,你看,才有了這些稻米……”

流水就是這樣:別人不願意做的,沒關係,我來做!只要對眾生有益的事情,我們來做!然後跟大家分工合作,讓小秧苗能夠逐漸地成長。如果沒有水,秧苗沒辦法成長;流水灌溉、滋潤秧苗,就是在利益眾生!

流水用生命力默默地滋潤,讓小秧苗長大、開花、結出累累的果實,讓稻米可以豐收,讓人類可以受益。讓別人受益,讓別人享受成果,這就是成就眾生、善利萬物,這就是老子讓我們學到的智慧。

流水有沒有去跟土地爭功?流水有沒有去跟太陽爭功?誰的功勞才最大?沒有爭功。流水也從來沒有跟農夫去較量:“我奉獻比你更多,我比你更偉大!”從來沒有。她們就是奉獻、付出,讓眾生有成果可以享用。

大家好好體會:我們在家庭、在學校、在單位、在政府機關、在團體裡面,能不能勉勵自己做到這樣的層次?扮演水的角色?不管我處在什麼位階、什麼角色,我就是扮演好我的角色,我就是做好我本身的這一份工作,善利這個團體,善利這個社會,“善利萬物而不爭”。

學習《道德經》,就是要學習到這些智慧,然後去看齊學習。我們常說“見賢思齊”,怎麼見賢思齊?流水她在示現、告訴我們,怎樣去展現出道的特徵、特性,怎樣用高等的人格、心靈品質來為人處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又不去爭功。

我們看看這些水果。這是西紅柿(番茄),裡面有沒有水分?如果沒有水分的滋潤,這些水果就不能存在。

如果我們沒有深入進去,透視、看到它的奧妙,沒有看到它是聚集那麼多的眾因、眾緣才形成的,我們就會認為這個水果沒什麼,看得很膚淺。

當我們看得越深入,就會發現越奧妙!我們有水果可吃,竟然都要具足很多的善因善緣。大自然在化育,各種因緣形成之後,才能有這些水果啊!包括剛才講的水,水進入裡面去,支撐了這些水果的存在,支撐了這些水果的成長。

比如,在社會上、在團體中,這是別人的成就,或是團體大家的成就,而我們就是團體裡的一個分子,我們就是裡面的一個水分子;我們能不能發揮的都是正能量,讓大家享受成果帶來的快樂?我就扮演我的角色,不跟別人爭,不跟別人較量,也不居功。我們能夠如此,你看,就會有很美好、豐碩的成果出來了。

如果我們在那裡較量:“我一定要比你這個山河大地更偉大!我這個水,你們不重視我,我就不流進水果裡去!“好啦,我們不把水灌注到水果裡,這個水果能不能開花結果?一個爭奪的世界就會這樣。

所以,甜美的果實,是很多人默默奉獻、付出、協作得來的。我流水也是裡面的一分子,我跟大家團結、和諧、奉獻、付出,不去較量、不去計較、不去居功。有這些成果出來,你們買這些水果,有沒有付錢給我這個水?沒有啊!

大家好好體會:什麼叫做潤物無聲、水過無痕?老子就是要我們學習流水的這些品質,不居功,不去出風頭,最重要的就是把我們生命的意義奉獻出來、做出來,利益一切眾生。誰能夠如此,誰就是體會出“道”的精神、特性,已經逐漸在與“道”合一了。“故幾於道”,已經快成為“得道高人”了。

學習《道德經》,就是要去做到。在這個過程、還沒有全然能夠做到之前,我們就是去學習。所謂的見賢思齊,就是這樣,跟大自然看齊學習。

向流水看齊學習,滋潤萬物,善利萬物:水果、農作物,只要需要,我都來長養你、滋潤你,沒有分別;有成果出來,我又不居功。

如果我們不知道水的重要,又去破壞生態、汙染水源,那麼風調雨順就會變成氣候的兩極化,旱災、水災、霧霾,越來越惡劣。

兩年前發生旱災,本來都是肥沃的良田,現在沒有了水,土地有什麼用?它漸漸地沙漠了,沒有辦法播種農作物。

我們說水是一種靈氣,有水的地方,它就有靈氣、生命力,能夠孕育萬物。只有土地、沒有水的地方就沒有靈氣,農作物、人類沒有辦法在那裡存活。

我們有沒有破壞生態環境?有沒有傷害大自然?旱災是在告訴我們水的重要、水的珍貴!

前兩年的旱災,這裡到處都找不到水,平時水源充沛的井水也都幹掉了。

水不只是一些礦物、元素、物質層次,她有著偉大的靈魂、偉大的神格,她是偉大的生命體。我們要看到水的重要,還要看到大自然的浩瀚、偉大。

《道德經》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去看懂大自然的奧妙、智慧。如果我們真正看得懂,連一滴水,都會看到她是多麼的奧妙。這一滴水滋潤著萬物,支撐著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神聖的生命之水!

一般人認為水沒有覺受,錯了!現在科學家的實驗證明,水是有覺受的。流水不必學世界各國的語言,但她能夠聽得懂任何的語言、讀得懂任何的文字。因為她不是看表面的文字,不是聽表面的語言,而是感受文字深層的神韻,感受我們的心靈!

水是很有智慧的,老子希望我們向流水看齊學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那麼過去“看水是水”,也經歷了“看水不是水”,有一天,我們真的看出水的奧妙、神韻、生命力,水和我們生命的密切關係;我們就會來到禪宗所講的“看水又是水”!那一種震撼、讚歎,跟前面不一樣的世界。

(三)太上,不知有之!

再來,《道德經》第七章提到: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我們學習《道德經》就是要跟天地看齊學習。

當然我們首先要了解“天”是什麼,“地”是什麼,這不是抽象的,不是在文字堆裡面鑽研,在那裡找:“天”,這一本怎麼解釋,那一本怎麼解釋;“地”這一本怎麼解釋,那一本怎麼解釋,都是僅供參考。

《道德經》裡所講的都是具體實際的存在,“天”就是太陽跟虛空,“地”就是我們這個地球。如果我們在火星上讀《道德經》,“地”就是火星;如果我們在天鵝座讀《道德經》,“地”就是那裡的星球!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有天地父母在養育我們,我們才能夠存活。

天地呈現出來的特徵、特性是怎麼樣的?“以其不自生”。“不自生”就是不自私。我們要重新來認識:太陽、地球,那都有著偉大的人格、偉大的神格,他們是偉大、神聖的生命個體!

我們不要以為:“太陽沒有兩個眼睛,沒有耳朵,沒有嘴巴,怎麼能是人?怎麼能是生命體?”如此對生命體的認知太狹窄了!我們身體的紅血球、白血球,都是生命的個體,難道它們一定要長出兩個眼睛嗎?白血球還會做變形蟲的運動!

請大家好好體會:

大自然的奧妙就在於——生命用無窮、無限可能的形態來出現!

體會這一點,我們才會破除掉那些狹窄生命體的觀念。如果我們讀得懂,一棵樹,就是一個神聖的生命體的存在!繼續擴大視野,太陽就是一個神聖的生命體!

如果這個太陽系沒有太陽,如果沒有太陽幫我們傳送很多的能量,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動物就不會存在。因此把太陽稱為我們的父親,有沒有過分?有沒有說那是虛偽,或是虛幻?都是真實的,只是我們有沒有去看到、去感受到而已。

所以“天”是太陽跟虛空,“地”是地球,都是實際的存在。呈現出來的作為,都是在養育萬物,而又不佔為己有、不主宰、也不居功,沒有自私之心。老子希望我們學習的就是這種偉大的人格、偉大的神格。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

這裡所講的聖人,就是我們真的讀懂了大自然的啟示,我們真的這樣去做到了!

也就是我們看到了大自然在化育、養育萬物、百姓,我們都是天地父母懷抱中的小孩。我們也練習著做到了天地的德行、特性,所作所為不爭名、不居功,就是奉獻、付出,沒有任何的私心。能夠真的這樣做,我們的生命,就能夠與日月同存。

希望大家要去讀懂這一部無字天書,讀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我們如果能夠真的用心靈去看、去讀,慢慢就會懂得、做到:什麼叫做以大自然為師,什麼叫做道法自然。我們的人格、視野、心胸、肚量跟過去就會不一樣,所作所為都是在利益眾生,又沒有居功、炫耀之心。

所以我們知道,一定有天地父母的養育、化育,才能夠五穀豐收,國泰民安。所以中國曆代的君王,大部分都會在秋收之後,在首都舉行祭天儀式。不要認為那是迷信,錯了,那是人類懂得感恩天地父母!

當我們有這些食物可以吃,我們真的要進一步去飲水思源:不只是看到人類本身的奉獻、付出,不只是看到農民很辛苦;更進一步要去看到“太上,不知有之”的層次。

“太上,不知有之”,這句話在《道德經》的十七章,就是讓我們去看到,真正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那些幕後英雄。一般人很少去看到,很少去感恩啊!

“其次,親而譽之”。就好像,我們一般人懂得知恩圖報,送禮或是回饋有恩之人。父母對我們有恩,我們懂得孝順父母、回饋。當然這樣是不錯,但是要知道,這是在次一等的層次,“其次,親而譽之”。而真正那個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是“太上”!我們一般人卻不知道她的重要,忽略、看不到、感受不到她的恩德。

老子希望我們開啟法眼,跟天地看齊學習,進一步做到所謂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結論:我們也是“道”之子!每個人都有“道”的特徵、特性,崇高的心靈品質。向大自然看齊學習,就是要激發、啟發出每個人心靈深處最高的心靈品質,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潛能、良心。

老子要我們迴歸到“道”的世界。如果我們真正流露出良心、清淨本心、道之心,所作所為就會像“道”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中外名流千古的古聖先賢,做到的就是這樣的層次。